今天是欢迎访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 专业解读

001 农学院专业解读

发布日期:2025-10-21   阅读次数:

一、院长寄语

院长简介:李学军,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领军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院长,兼任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中心主任、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第五届国家小麦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

寄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肇始于1934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农艺系,是近代西北地区最早的作物学科。90多年来,在赵洪璋院士、李振声院士、沈煜清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的带领下,致力于小麦、玉米、油菜、棉花和小杂粮等作物遗传育种与旱作农业理论与技术创新,为国家粮食安全和旱区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主建作物学一级学科,下设作物遗传育种、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种子科学与技术、作物智能育种与智慧农作以及作物生产系统与生态工程等5个二级学科,其中作物遗传育种是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是陕西省重点学科。2022年,获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实施单位,2024年获批作物与种业农业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研究生导师115人,其中博士生导师53人,包括国家级人才7人,省部级人才9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人。

食为民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种子是农业的“芯片”,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一项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奇迹。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培育出优良的种子、研发高效生产技术、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

同学们,放眼世界,我们正身处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作为中国新时代青年的你们任重道远。如果你有强农兴农的坚定志向,请加入农学院大家庭,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洪流,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农业发展大局,奋力完成时代赋予你们的历史使命,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建设拼搏奋斗!我相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会因为你的加入而更加精彩!

二、专业解读

(一)作物遗传育种

1. 专业基本情况

1982年获得作物遗传育种硕士学位授予权,是我国西北地区最早开设的作物遗传育种专业之一,1995年设立作物学博士后流动站,1996年获批作物遗传育种博士学位授予权,作物遗传育种现为国家重点学科(培育)。2021年获批“国家关键领域急需高层次人才培养专项”、2022年获批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专项。本专业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服务旱区农业发展为己任,立足西北旱区,面向国家粮食主战场,致力于小麦、玉米、油菜和小杂粮等旱区作物遗传改良与新品种培育研究,其中小麦遗传育种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引领了黄淮麦区6次品种更新换代中4次,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作物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小麦雄性不育与杂种优势利用、小麦基因组学、玉米高产宜机收新品种培育、高产优质油菜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

2. 专业核心课程

作物科学研究进展、细胞分子遗传学、作物遗传育种专题、作物生物信息学及应用、现代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现代种业概论、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技术、作物基因工程与基因组学、作物逆境生物学、种子生物学、作物分子育种、作物生理生态。

3. 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 掌握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实验技能;

(2) 掌握本学科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发展方向和学科前沿;

(3) 熟练掌握现代作物育种技术,并在所从事的科学研究中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4) 能够熟练应用外语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具有创新性思维、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领导能力;

(5) 能够独立开展作物遗传育种相关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教学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级研究型人才。

4. 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围绕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育种的基础理论、作物高效育种方法与技术和优良种质资源发掘及新品种选育等领域,开展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与途径、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作物品种分子育种以及高产优质抗病广适新品种选育等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对象为小麦、玉米、油菜、大豆、马铃薯、棉花以及小杂粮等大田作物。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拥有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等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等16个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创新中心。本学位授权点在校内外拥有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拥有小麦、玉米、棉花和向日葵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榆林等14个校外试验示范站(基地),与江苏瑞华、江西丰乐种业等种业企业合建了2个校外基地,形成了体系完善、层次分明、功能衔接、室内外、校内外互联共享的网络化教学科研支撑平台。

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

6. 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

(1) 培育碧蚂1号、丰产3号、小偃6号、陕农7859、西农979、西农511等小麦主栽品种100余个,引领了黄淮麦区6次品种更新换代中4次,西农系列小麦品种以“优质、抗病”享誉黄淮麦区,有力推动了我国小麦育种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学科发展,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西农力量”。

(2) 构建陕A群、陕B群两个杂种优势群,在国内率先走出一条玉米种质协同创新的育种模式;培育80多个玉米自交系及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2亿亩,为我国玉米生产技术变革树立了“陕西样板”,支撑西北成为全国四大玉米主产区之一。

(3) 油菜品种选育创造多个第一,其中陕油8号黄淮区审定的第一个双低油菜杂交种;白杂1号我国首个白菜型杂交油菜品种。培育的系列抗寒、耐密、高产、高油油菜品种在我国北方及寒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为牢牢端稳油瓶子、建设美丽乡村做出贡献。

(4) 培育的70多个糜子、荞麦、谷子、高粱、食用豆等小杂粮品种,支撑西北旱区成为我国优质杂粮核心产区,打造“延安小米”“米脂小米”“府谷黄米”“神木黑豆”“横山绿豆”等区域品牌,构建产学研推一体化全产业链模式,壮大县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5) 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有效支撑新品种培育。作为国内唯一单位参与完成普通小麦参考序列,入选2018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精细定位并克隆了小麦、玉米、油菜、马铃薯等作物抗旱、抗病、矮秆、产量等相关基因32个;解析了重要农艺、品质及抗逆性状形成的遗传基础,攻克了高产、优质、多抗等多性状聚合的技术难题。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为服务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和满足我国旱区农业发展需要,以作物遗传育种二级学科为基础,凝练了3个专业化的人才培养方向:(1)作物遗传改良与种质创新:开展作物遗传改良与高效育种的基础理论、作物高效育种方法与技术和优良种质资源发掘及新品种选育的研究;(2)作物杂种优势理论与技术:开展作物杂种强优势组合形成的分子基础、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方法与途径以及超级杂交种品种选育的研究;(3)作物分子生物学基础:开展作物重要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作物品种分子设计以及分子定向育种的研究。

毕业后能在作物遗传育种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推广等工作,可在高校、科研机构和种业龙头企业开展创新性研究、技术研发等工作。

8. 知名校友

小麦育种家  国家最高科技奖、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李振声院士

小麦育种家  许为钢院士

棉花育种家  喻树迅院士

小麦育种家  第七届全国道德模范“全国诚实守信模范”  梁增基研究员

小麦育种家  李立会研究员

(二)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

1. 专业基本情况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学科发端于1934年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的农艺系,1981年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点,1986年被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9年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立足西北旱区,构建了富有区域特色的现代旱作农业研究体系,在旱区作物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作物生理生态、高效农作制度、农业区域发展等方向形成了鲜明特色和优势,创立“旱农学”课程,为我国旱区农业发展做出了奠基性、引领性的贡献。

2. 核心课程

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专题、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现代作物生产理论与技术、循环农业原理与技术、现代农作制度理论与技术、植物生理研究技术、生理生化分析类仪器原理与应用等课程。

3. 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 掌握本学科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

(2) 熟悉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科研动态与发展方向;

(3) 了解和掌握农业生态系统管理和耕作制度的机理和技术;

(4) 在作物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机制、作物生产系统调控工程、集约持续农作制度、农业资源区划等研究领域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5)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高校教育和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创新工作与管理能力,以及成为产业创新创业领军人才的潜质。

4. 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立足西北旱区,面向全国,围绕旱区高效农作制度与作物栽培技术、智慧农业与高效生产、农业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等领域,开展高效农作制度、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生理生化机制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以及资源与环境生态,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和循环农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等研究工作。

5. 科研实验条件

目前,本学位授权点拥有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等18个省部级实验室/研究中心以及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创新中心。本学位授权点在校内外拥有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拥有小麦、玉米、棉花和向日葵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榆林等16个校外试验示范站(基地),与江苏瑞华、江西丰乐种业等种业企业合建了2个校外基地,形成了体系完善、层次分明、功能衔接、室内外、校内外互联共享的网络化教学科研支撑平台。拥有作物学相关图书9.65万册,引进Apabi、超星、博硕士学位论文数据库等中外文数据库140个,建设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图书馆农科分馆。

6. 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489余项,总经费20375余万元,在西北旱作区降雨高效利用及保护性耕作技术、旱地水肥调控及作物御旱减灾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提出的西北旱作区集雨栽培及限量补灌技术模式,建立的西北旱地保护性耕作技术体系均居国内领先水平。技术成果在全国应用5000万亩以上。标志性成果“优质早熟抗寒抗赤霉病小麦新品种西农979的选育与应用”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北旱区糜子优质抗逆增效技术集成与推广”获2022年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

“优质强筋抗病小麦新品种西农509和西农529的选育和推广”获2021年陕西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春玉米抗旱节水丰产增效技术创新及集成应用”获2021年陕西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发表SCI论文504余篇,EI论文157余篇,在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依托作物学一级学科,为应对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需求和中国北方旱区农业发展需要,以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二级学科为基础,凝练了2个稳定的人才培养学科方向:(1)旱区高效农作制度与作物栽培技术:开展高效农作制度、作物生长发育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生理生化机制和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理论与技术的研究。(2)农业区域发展与循环农业:开展农业区域发展与规划和循环农业基础理论与技术研究。

毕业后能在作物栽培与耕作领域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和推广等工作,可在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创新性研究、技术研发以及宏观规划等工作。

8. 知名校友

农业部副部长  路明

山西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廖允成教授

陕西省杨凌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  何玲

陕西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党组书记  孙矿玲

塔里木大学农学院党委书记  万素梅

(三)作物与种业专业学位领域

1.专业概况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作物学科的学科优势,2009年开始招收作物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2024年获批作物与种业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现有4个全国农业硕士实践教学基地和14个校内外试验站,3个国家级科技小院和6个校级科技小院,2个研究生工作站。目前已具备较完善的农艺与种业领域全日制专业硕士培养条件和实践教学平台,在全国农林高校全日制农业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发挥着引领和示范作用。

2. 专业核心课程

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无人机技术及应用等。

3. 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 具有“三农”情怀,立志于服务国家农业安全、生态文明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

(2) 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坚实的实践应用技能和较强的创新思维能力

(3) 熟悉我国作物与种业领域政策,掌握国内外本领域及行业学术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熟悉行业领域的相关规范,

(4) 能够熟练掌握和应用一门外国语。具有在本领域开展专业实践工作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职业素养。

4. 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种业与种业领域专业学位主要培养从事作物生产技术研究、应用、开发及推广等的应用型高层次人才。主要学习对象包括智慧农作与高效生产、作物种质资源创制与利用、作物生物育种新技术,以及农业技术推广和农村发展相关知识和技能。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现拥有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杨凌农业生物技术育种中心、小麦育种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西北地区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西北旱区玉米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西北黄土高原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作物基因资源与种质创制陕西科学观测实验站、陕西省循环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20个国家级、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本学位授权点在校内外拥有完备的实践教学基地,拥有小麦、玉米、棉花和向日葵4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斗口、榆林等14个校外试验示范站(基地),在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建立了海外农业科技示范园,这些基地和示范园为研究生教学、科研提供实践教学平台。与此同时,与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亚洲作物科学协会北京代表处签署了联合人才培养协议,其会员单位先正达(中国)、KWS、拜耳、巴斯夫、利马格兰等种企研发中心或创新平台均可作为本领域研究生培养基地,主要采取与上述国际知名种企高管联合培养人才模式。

 

6. 科研成果

依托“大学推广模式”,在陕、甘、豫、皖、苏、鄂6省19市(县),建立小麦新品种示范园26个,牵头组建了黄淮南片小麦育种联合体,构建了以育种专家为主、多学科、多层次人员参与的推广团队,创建“高校+种子企业+合作社+加工企业”产学研用“四位一体”的推广模式。近5年来培育农作物品种93个,转化金额超5000万元,其中,“西宛151”生产经营权实施许可转让费达588万元,创西北小麦品种权转让费新高;西农979累计推广3亿亩,获201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西农511”在全国推广种植面积超过750万亩,位居全国推广面积前10位的第6位,连续多年入选农业农村部农业主导品种目录,带动增产超过1亿斤;早熟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陕单636”“陕单620”“陕单650”,在全省3个生态区10个基地示范应用,推动西北成为全国四大玉米产区之一;国审油菜机械化品种—陕油28累计推广109万亩,有力保障了国家粮油安全,为推动国家种业振兴、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支撑。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毕业后能在作物与种业领域从相关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及相关企事业单位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管理等工作。

三、实验(实践)日常

农学院专硕培养中囊括了90天以上的专项实践,给予了广大研究生充实宝贵的提升自我机会。研二这一年中有同学选择在基层政府实践锻炼,入户调研、指导帮扶、撰写材料......有效弥补基层人才短板问题,让西农成为驻地乡村振兴最大的底气;有同学选择进入农业企业走进生产一线,了解作物规模生产同课本理论差异,厚植不懈钻研,甘于吃苦的科研精神。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我们提供的不仅是深入一线的实践平台,更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在紧密地校地合作中为我们提供走进基层,走进企业,走近理想就业岗位的机会;更是我们扎根一线,服务基层,为践行强农兴农使命贡献青春力量的写照。

                                                                                                                            ——陈丹阳【2021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四、校友寄语

没有比农业更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事了。我们亲近土壤,但却并不土气。相反,农户用亿万颗深埋在黑暗中的小小种子,来截取亿万里之外恒星的光辉,获取能量,用以推动人类的生存繁衍与文明繁荣,这是一种极致的浪漫!西农是农业高校中的佼佼者,白玉兰、金黄银杏,校园美丽的风景,学院博学的老师,以及有爱的小伙伴们,都给我留下了难忘美好的回忆。诚朴勇毅,每一个字都有别样的味道与力量,深深刻在我的心中,一直滋养着我。

朋友,欢迎来到农学院,一起感受那些曾经温暖到我的美好!                                   

                                                                                                                                ——魏彬【2020级农艺与种业专业硕士研究生】


五年的硕博时光都在西农农学院度过,写下寄语之前,研究生期间的人和事在脑海中快速闪过,我觉得充实且幸福。毕业一年,我终于也成为了校友,“诚朴勇毅”的校训已镌刻在了自己的行事准则中。

选择农学院,愿你们有“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激情,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勇敢地去尝试,不懈地去追求,享受过程,就已经获得了“极显著”的好结果。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选择农学院,愿你们有“飘然思不群”的态度,探索问题、学习知识。久久为功的课程学习将为你打下扎实的基础,课堂上的认真思考和提问则为你带来迸发的灵感,想法的积累形成“加性效应”,相信你会获得学分和成绩之外更多的收获!

选择农学院,愿你们有“人生乐在相知心”的精神,尊敬师长、与人为善。灵魂的碰撞形成“交互作用”,读研期间遇到的每一个人都可能在未来的时间线上发挥重要作用,以积极的态度和他人交往,你一定也会获得正向的反馈!

现在,更邀请你来到农学院深造,识农业、做农人、悟农学,在这里不断磨练意志,提升能力。学成后再读这些话,相信你已成为更好的自己。                                                                                                               ——李雨泽【2020级作物栽培学与耕作学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