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 专业解读

024 风景园林艺术学院

发布日期:2025-10-31   阅读次数:


一、院长寄语

院长简介:高天,教授,哲学、理学双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风景园林艺术学院院长。

寄语:风景园林艺术学院成立于2014年,办学历史可追溯至1958年原西北农学院园艺系。

学院拥有风景园林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二级学科博士点各1个,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个,风景园林专业学位硕士和设计专业学位硕士授予权点2个;涵盖工学、农学、艺术学三个学科门类。现有专职教师82人,其中高级职称43人,56%有博士学位,63%以上拥有海外经历。拥有国家林业局古树名木保护工程技术中心等5个国家和省部级平台。

立足西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人居环境生态与健康、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宜性设计、韧性城市规划设计、乡土艺术与现代设计5个学科方向。在秦岭珍稀园林植物资源评价与品种改良、城镇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宜性设计、城乡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平台支撑、名师引领、模式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采用四大模块的课程协同的模式,建立通专结合、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与应用能力兼备的高层次风景园林与艺术设计人才。

我们热忱欢迎同学们来到风景园林艺术学院,希望你们以风景园林人的蕙质兰心、匠心匠艺,秉承“扎根杨凌、胸怀社稷;脚踏黄土、情系三农;甘于吃苦、追求卓越”的西农精神,启迪智慧、孕育理想,用手中的画笔描绘出人生最美的风景!期待与你们相逢,期待与你们共同努力,唱响园林与艺术的赞歌!

二、专业解读

(一)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硕士)

1.专业概况

本学科肇始于1986年的园林专科班,1994年升级为本科专业,2010年园林专业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2019年获批陕西省一流专业,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专业,至今已近40年的办学历史。依托园林专业,2001年获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硕士点,2005年获批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博士点。

2.研究对象

(1)园林植物种质资源与育种

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植物资源,着重对珍稀园林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护、观赏、食用、保健等功能评价与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数十年的持续累积,在牡丹、百合、海棠、杜鹃、兰花、报春花、八仙花等植物种质资源收集保存与评价、优良品种引进与新品种选育方面开展研究并取得了较为深厚的学术积淀。

(2)园林植物优良性状形成机制研究

重点研究园林植物的花色、花香、花期和鲜切花保鲜等优良性状形成的分子生物学机理,对相关功能基因进行分析,通过遗传转化在丰富花色、调控花期和提高鲜切花保鲜能力等方面开展研究。针对花卉育种目前面临诸多难题,比如杂合程度极高的传统著名花卉植物的传统有性杂交日益艰难、远缘杂交不亲和带来的育种困难等问题,在分子生物学水平对其进行解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园林植物应用与设计

针对我国西部地区园林建设中的植物配置与应用、生态园林设计、景观评价、园林植物区域规划、植被景观恢复、农业植物景观开发与利用、专类植物应用于设计等方面的问题进行研究。

(4)园林植物与景观生态

围绕园林绿地生态、园林植物群落生态、园林体系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等园林植物生态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围绕西部地区花卉生产中的问题,着重就抗旱、抗寒生理、球根采后贮藏生理、球根花卉栽培生态生理等方面进行研究。

3. 科研实践条件

拥有国家林业局油用牡丹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古树名木保护与繁育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林业局西北自然保护区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林花卉研究所等研究平台。并与陕西省花卉协会、西安市花卉协会、国内大型园林花卉公司建立了长期而深入的合作关系。

4. 科研成果

近5年,承担各类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7项。在《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New Phytologist》《Horticulture Research》《Urban Forestry & Urban Greening》《林业科学》《园艺学报》《中国园林》等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60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批国家专利9项,审定牡丹、百合、海棠省级优良品种14个,国际登录新品种16个。

国家级科研奖励:《月季等主要切花高质高效栽培与运销保鲜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完成人高俊平、马男、穆鼎、张颢、包满珠、罗卫红、张延龙、张力、周厚高、刘与明。

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单子叶植物蓝色花色形成机理研究》获得陕西省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一等奖,完成人刘雅莉、娄倩、杜灵娟。

5.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硕士和博士整体就业率平均高达90%以上,近五年,81.2%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成为推动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相关行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助推美丽中国建设。57.1%的毕业生进入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学科相关的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为当地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专业支撑。就业单位涵盖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组织等多个领域,毕业生从事行业与学科契合度高。

(二)风景园林(博士、硕士)

1.专业概况

我校风景园林学科肇始于1986年,2009年全日制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点获批。2011年风景园林一级学科博士点获批。2013年获国家林业与草原局重点学科。国务院研究生教育学科专业目录(2022年)将风景园林学调整为专业博士学位点。近5年,承担各类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23项,累计到位经费3385万元。在Build. Environ.,Urban For. Urban Gree.,Landscape Urban Plan.及《中国园林》等学科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20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获批专利10项,审定品种12个,国际登录品种16个。

2. 领域方向与优势特色

立足西部,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园林植物资源与应用、人居环境生态与健康、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宜性设计、韧性城市规划设计等学科方向。在秦岭珍稀园林植物资源挖掘、评价与推广,寒冷地区城镇宜居环境风景园林小气候适宜性设计,城乡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康养景观,西北大型土遗址保护以及古树名木保护等方面形成了显著优势。

(1)在城镇建设环境的微气候评价及景观认知与偏好方面,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在探究降低热岛效应和改善室外空间热舒适的技术措施、发掘以不同植被结构绿地调节空气颗粒物浓度和精神复愈性功能为主导的园林设计手法和策略上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2)依托秦巴山区丰富的植物资源,对有关珍稀园林植物资源的调查、收集与保护、观赏、食用、保健等功能评价与应用的研究进行了数十年的持续累积,在牡丹、百合、海棠、杜鹃、兰花、报春花等植物种质资源研究方面取得了较为深厚的学术积淀。

(3)通过对基于西北生物多样性定向的国土景观规划与生态修复的持续研究,在评价城乡绿地景观的结构类型与植物多样性之间的关系、生物多样性维护以及景观评价及管理的景观数据库建立方面取得了重要发现,并完成了陕西省城镇生态专项规划,为今后西北地区城镇发展的生态修复与恢复提供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4)通过对陕西大型土遗址包括阿房宫前殿夯土遗址区、汉长安城古城墙及殿宇主要夯土遗址区以及杜陵陵园全区的保护和黄河中游地区Ⅰ级古树名木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为我国重要文化遗产和濒危古树的有效保护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基础。

3.科研实践条件

构建“平台支撑、名师引领、模式创新”的人才培养机制,采用四大模块的课程协同与“四通”教学融会贯通的模式,建立通专结合、产学研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创新与应用能力兼备的高层次风景园林人才。学科搭建了“1”个实践体系,“2”个校内实践平台(乡村景观研究中心、风景园林设计所),实现了“3”个层次的实践(课程实践、实训实践及企业实践等)。近5年,学科聘请53位企业导师补充到实践教师队伍中,建立了42个企业实践基地。通过“1+2+3”三个层次实践教学强化了人才培养的实效性,科学合理地调节了专业硕士与校内外导师以及实践单位的关系,强化了研究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 科研成果

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立足风景园林学科优势,充分发挥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特色,以推动园林植物资源挖掘与利用、人居环境改善、脱贫攻坚为己任,积极投身到美丽中国建设的行动中。

针对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园林绿化植物种类单一、重要园林古树名木缺乏有效保护、园林规划设计中缺乏有效理论指导等问题,本学科重点开展了园林植物资源与品种改良、古树名木保护关键技术、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等研究。相关科技成果在转化与应用过程中,积极与当地政府和企业对接,充分发挥学科人才培养优势,进而在西北及中原地区园林产业发展中做出积极贡献。

学科依托秦岭丰富的植物资源,大力开展珍稀观赏植物引种、驯化和新品种选育工作,极大丰富了城乡绿化的植物种类。依托陕西省花卉产业技术体系平台,为全省花卉产业的健康发展建言献策,谋篇全局,显著增加了陕西花卉苗木产业的产值;以牡丹、百合、海棠、杜鹃等名贵花卉资源研究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园林植物在城乡园林景观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学科坚持以风景园林学科研究成果服务于地方城市及美丽乡村建设的宗旨,先后完成多项重大规划设计项目的技术支撑任务,引领了西北地区城乡园林景观的新理念。极大丰富了城市园林绿地的物种多样性、热舒适性及康养性等生态功能。同时对于古树名木的保护研究,形成了一整套古树名木的繁育体系及地方标准。该技术被应用在黄帝陵古柏群保护与修复工作中,现已成为西北地区古树名木保护的执行标准。

近5年,在党委领导下,风景园林学科团队深入国家级贫困县合阳县、韩城、镇巴县,开展了教育扶贫、科技扶贫、旅游扶贫、智力扶贫、产业扶贫、志愿服务等一系列帮扶举措,充分发挥风景园林学科的独特优势,精准扶贫工作赢得了当地政府、企业和村民的一致好评。

5. 国内外影响

多位专家在相关学术组织任职。学院是中国风景园林学会理事单位、教育指导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园林康养与园艺疗法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单位及国家林草局乡村振兴产业联盟副主任委员单位。

国内外合作广泛深入。与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瑞典农业大学、奥克拉荷马州立大学、新西兰林肯大学等高校建立长期学术合作关系。多位导师担任Urban Clim.,Landscape Urban Plan.,Urban For. Urban Gree.,Build. Environ.,Local Environ.等国际期刊副主编、编委。

6.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硕士和博士整体就业率平均高达90%以上,近五年,81.2%的毕业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成为推动风景园林相关行业发展的骨干力量,助推美丽中国建设。57.1%的毕业生进入中西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事业单位从事学科相关的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为当地人居生态环境提升和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专业支撑。63.8%的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其中14.4%的学生选择艰苦地区和基层就业,涵盖基层,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基层组织等多个领域,毕业生从事行业与学科契合度高,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助推艰苦地区和基层各项事业发展,成为真正“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的专业优秀人才。

(三)设计学、设计

1.专业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计学科可追溯到1986年原西北林学院成立的园林系美术教研组;2014年获批艺术硕士艺术设计领域,2015年获批为陕西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020年获批设计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该学科现有专职教师27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14人,硕士生导师12人。同时,本学位授权点外聘客座教授、高级工程师、企业兼职教授等20人,为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师资保障。

我校设计学科在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保障西部生态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为国家建设培养拔尖创新设计人才。学科建设过程中,充分利用其多学科交叉的特点,吸收我校优势学科的办学经验,同时紧抓我校建设双一流大学的契机,办学定位符合新时代对创新型拔尖人才的需求,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立足于“乡土艺术与现代设计”项目制培养结构,以“西部文化传承与涉农艺术可持续发展研究”为学科特色,对接“西部大开发”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以推进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为学科使命,以服务生态文明建设为思想内涵,培养乡土文化保护传承与涉农艺术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拔尖创新设计人才,在高校设计类人才培养中特色明显。

2.研究对象

设计是人类的创造性智慧应用于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生产的行为。设计学以设计行为为对象,研究设计创造的方法、设计发生及发展的规律、设计应用与传播的创新。我校设计学包含“环境艺术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与涉农艺术研究”两个主要研究方向。设计专业学位包含“城乡环境艺术设计”“乡土文化与视觉传达设计”“传统工艺与文化保护设计”“农产品创意与包装设计”四个主要研究方向。

3.科研实践条件

我校为设计学科硕士研究生提供科研实践条件分校内科研实践基地和校外科研实践基地两类。其中,校内科研实践基地有7处,面积约1000平方米,分别是“专业机房”、“风景园林综合实验室”、“景观综合建模大厅”、“园林艺术数字景观虚拟仿真实验室”、“艺术设计研究平台”“室内装饰材料与工法展示厅”和“乡村景观研究中心”,同时正在积极建设“视觉传达综合实验平台”。校外科研实践基地有21处,均是与我校保持长期合作的企事业单位,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西安等一线城市,为我校设计类研究生的科研、教学和实践提供了良好的支撑。

4.科研成果

依托我校农、林、水优势学科,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目标和“12345”发展思路,聚焦“西部乡村景观保护与发展”、“涉农品牌视觉形象策划与推广”、“农业信息传达与动态视觉交互设计”等热点研究问题,立足西北,面向全国,近5年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43项,到位科研经费288.85万,出版教材、专著7部,发表高水平论文105篇。学科点教师依据专业优势积极服务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完成包括大唐芙蓉园、秦二世遗址公园、秦汉新城大秦文明园主题雕塑、榆溪滨河公园、韩城市文旅融合发展规划(2020-2035)、杨凌农科城马拉松视觉形象识别系统等在内的诸多景观、雕塑、规划、视传设计作品。

5.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创新型国家等战略和要求的提出,对设计学学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本学科学生毕业后可在城市园林管理部门、地产公司、规划设计院、园林景观公司、室内设计公司、建筑设计公司、广告公司、数字传媒公司和教育机构等从事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优秀学生可继续深造,报考设计学、设计、风景园林、建筑学等相关学科的博士研究生。

6.社会上是否存在对该专业的误区

社会认知上对我校设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方向仅限于环境设计类。实际情况是我校设计专业学位采用方向引导下的开放式现代设计教学模式,全方位展开人才培养。往届毕业的研究生在设计理论研究、数字媒体、视觉传达、工业产品设计等很多方向就业,获得用人单位肯定

三、实验(实践)日常

作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的博士生,我把研究重心放在了城市地被群落设计上,期待探讨具有最优生态-社会综合效益的地被群落景观。在调研了关中地区大部分城市绿地和秦岭周边地区,将曾经被人忽视的城市草坪和所谓的“杂草”收集回试验基地之后,我对它们进行了长期的观测。我观察它们春去秋来中萌芽、展叶、开花的时期,记录不同季节中物种的更替,测量各种生态指标,发现不起眼的“杂草”也充满了野趣。在日常的草坪养护管理中,我留心它们的长势,为它们浇水、除杂、修剪,会为它们每一次生长变化而感到好奇和欣喜。为了收集社会公众的态度,我进行了大量的问卷调查,发现人们喜欢亲近各种各样的绿地,相当多的人能够欣赏野草之美,然而这些野草还没有被城乡景观广泛应用。人们改善生活环境的愿望十分迫切,十分希望我们为人居环境的美化做出一些贡献,这更让我觉得风景园林人的使命重大。大田实验是辛苦而漫长的,但也是基础的和不可缺少的,风景园林学科离不开这样的基础研究,这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研究。

——梁蕙仪 【2021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方向博士生】

2022年6月份,21级艺设班级在老师带领下前往陕南地区汉中市展开专业实践调研,汉中市是“两山夹一川”显著代表,其北部留坝县位于山地景观中,汉中市区、城固县等则位于盆地中,致使此次实习观察到多样化的景观结构和不同的人文景观。

在此次实践调研中我们在留坝县沿着乡村道路,参观稻草人主题公园,公园是以稻草人主题形象的神奇“稻草人王国”,其将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旅游娱乐相结合,是文化内涵与乡土材料结合的优秀案例。他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为周围的环境建设增添风采,同时设立露营区也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让游客回味纯真童年、体验农事乐趣。

在实践调研中时刻感受着汉中市的乡村战略实施程度,从文明古镇到自然乡村主题公园(稻草人主题公园)再到桔园、茶园等产业园,实现了乡村振兴的生态和经济双循环,让人感到乡村振兴是如此触手可及,也让我们看到艺术设计介入乡村振兴大有可为,我们的专业为人居环境能够带来巨大改变。

——杜成成【2021级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

四、校友寄语

1.葛慧莉【2016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西安华曦园林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

寄语:再次踏入校园,和西农结缘,源于我们的班长。西农是中国最大最有名的农林院校之一,我也早已心向往之。有幸通过考试踏入校园的时候,我发现和我的期望一样,学校大而优美,老师和蔼可亲,同学们善良友爱。在这里我再次度过了愉快的两年校园时光。毕业后,由于诸多原因,我又一直和园林艺术学院老师们来往,更深刻感受到老师们对我们的关注和关怀。我们亦师亦友,在一起交往很舒服和自在。在这么多年的工作中,在很多业主单位,兄弟单位看到我们的校友很活跃。很多校友还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和卓越的表现。很为他们自豪、开心。感谢母校的培养!祝愿母校今后能为社会输送出更多的人才,写下更加辉煌的篇章!

2.何红芸【2013级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陕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园林分院院长】

寄语:西农是我人生起飞的一个平台,作为西农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生我很自豪。学校教会了我在学习和生活上如何探索未知和克服困难,毕业后在陕西省城乡设计研究院工作的近二十年,依然能用到母校教给我的本领。我感恩母校,祝福母校越办越好,也希望未来的小师弟小师妹们继续加油,与学校互相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