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 专业解读

003 园艺学院各专业解读

发布日期:2025-10-31   阅读次数:

 一、院长寄语

院长简介:管清美 教授,博士。2002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5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果树专业,获硕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美国马里兰大学植物学专业,获博士学位。2013-2014年在美国马里兰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14年回国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工作。陕西省人才计划入选者,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项目,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多项国家级课题。

寄语:学院设有园艺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以园艺学一级学科为核心,下设果树学、蔬菜学、观赏园艺学、茶学和设施园艺学5个二级学科研究方向,涵盖“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果树生理生态与栽培、果品采后生物学、蔬菜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蔬菜生理生态与栽培、蔬菜采后生物学、茶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茶树生理生态与栽培、茶叶加工、园艺设施工程、设施园艺环境工程、设施园艺生理生态、观赏植物资源与应用”13个方向的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

现有博士生导师58人,硕士生导师112人。近五年(2020-2024年),获评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9篇;在PNAS、Nature Plants、The 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等高质量期刊发表论文13篇。获批专利200件,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20件、实用新型69项、国际专利10项、外观设计1项;毕业博、硕士研究生1315人,年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硕士研究生攻读博士学位比例56.3%。学院涌现出尚春雨等创新创业典范,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金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省级以上竞赛奖15项,建设省部级研究生教学案例10余项。

园艺学院,人才济济、满园芬芳;这是一片成长的沃土,有为你所热爱,为你所希冀的未来;无论你来自何处,都能在这里汲取知识与智慧,收获认同和光荣;这是一片知识的海洋,无论你选择哪个专业,都能在这里扬起理想风帆,驶向胜利彼岸,收获科研成果。

遇见园艺,遇见更好的自己,期待我们可以相遇在这个有颜有爱的大家庭!

二、专业解读

(一)果树学

1.专业概况

果树学科始建于1934年,吴耕民、章文才等老一辈科学家为学科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1981年批准为硕士点,1986年批准为博士点,1999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19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累计为社会输送各类人才5000余人。本学科方向自开端就以西北园艺植物资源研究与遗传改良为基础,面向学科前沿与国家需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开展果树种质资源收集、研究与创制,服务黄土高原果树优质高效育种与栽培、果品采后与流通等产业需求;包含果树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果树生理生态与栽培、果品采后生物学3个博硕士研究生培养体系。现有2个国家级和8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近5年承担各类项目300余项,到位经费逾2亿元;获国家及省部级奖6项。目前,在果树种质创新、苹果和葡萄逆境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有明显的优势,在旱区果树关键技术研发和产学研紧密结合办学方面形成鲜明的特色。

2.发展前景和专业特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面向经济主战场。中国目前已成为果树产业第一大国,果品贸易在世界果品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中国果树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据农业农村部统计,果树产值居中国种植业第三位,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持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我国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果树产业必将在支撑我国农村尤其是山区、丘陵等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果树产业总体仍处于大而不强的尴尬局面,总体表现在,一批主栽果树品种为国外引进,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果园生产效率和效益低下,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和劳动力成本的逐年攀升,未来20年是我国果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变实现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发展现代果业面临品种、技术和装备、尤其是人才的巨大缺口,人才是支撑产业发展的根本所在,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学术领军人才、具有创新潜质的复合型人才和具有扎实专业技能服务园艺产业的技术人才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学校所属地陕西省是我国果业第一大省,果业已成为陕西农业的重要优势主导产业,陕西是全球集中连片种植苹果的最大区域,习近平总书记于2015年和2022年先后两次在陕西考察苹果产业。2022年10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南沟村考察时指出:“大力发展苹果种植业可谓天时地利人和,这是最好的、最合适的产业,大有前途。”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以延安地区为代表的中国苹果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广大苹果适生区实现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指明了努力的方向。在陕西省、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科城杨凌学习果树学具有明显的优势。

3.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研究实力强劲,对常见的果树树种均有研究,配备有相应的科研基地。在此,仅以部分研究团队为代表,介绍果树学专业已具备的研究条件。

(1)苹果抗逆生物学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马锋旺教授,团队有固定科教人员20人,其中正高级职称10人、副高级职称9人,入选国家级、省级各类人才计划14人次。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果树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苹果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国际联合苹果研究中心,以苹果为研究对象,开展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为旱区苹果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团队目前依托5个试验站开展实践研究及对学生的实践培养,分别是洛川苹果试验站、旬邑苹果试验站、吴堡山地苹果试验站、子洲山地苹果试验站以及米脂山地苹果试验站。     

(3)西北果树种质资源利用创新与配套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张东教授,团队有固定科教人员17人,依托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国家柿种质资源圃、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宝鸡综合试验站、国家桃产业技术体系西安综合试验站、中吉果木良种繁育海外示范园和杨凌苹果试验示范基地,开展苹果矮化种苗繁育与高效密植栽培、矮化砧木育种、油桃新品种选育、柿资源评价与利用、樱桃新品种选育等基础理论及应用创新研究。

(4)葡萄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王跃进教授,有固定科教人员9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3人。团队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果树学、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陕西野生葡萄种质资源圃,以葡萄、草莓为研究对象,开展葡萄抗病、抗逆、无核及草莓抗病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为旱区葡萄和草莓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葡萄种质资源与育种试验基地、杨凌综合试验站及渭南葡萄研究所开展实践研究及人才培养。

(5)猕猴桃种质资源利用创新与配套技术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为刘占德研究员,团队有固定科教人员7人,其中正高2人、副高5人。依托国家重点学科果树学、国家猕猴桃育种研究(眉县)创新基地、国家林业草原猕猴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眉县猕猴桃试验站开展实践研究及培养。以猕猴桃为主要研究对象,开展基础理论及应用研究,为陕西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支撑。

4.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为第一单位,果树学科科教人员共发表SCI论文558余篇、EI论文20篇,出版论著19部,制定地方标准、省部级及其以上标准13项,审定新品种11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7项,授权专利30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件,成果转让2项(2300万元人民币)。 

5.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该专业年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方向有各类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企业、升学、出国和自主创业等。

毕业研究生掌握了园艺学相关理论知识、科研技能和专业技能,具有较强解决理论及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生在走向社会后,得到了国内外园艺领域各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的普遍认可和高度赞誉。

6.社会上是否存在对该专业的误区

近年来我国果树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果树产值居中国种植业的第三位,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持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社会上对该专业的认识比较片面,单纯认为果树学只是种植果树,而忽视了其潜在的其他价值。果树集经济价值与观赏价值于一体,在很多园林中,我们常能见到果树作为道旁观赏树种使用,可观花、观叶、观果。在结果期还可将果实采收进行售卖,实现其经济价值。将果树在山区种植,由于山区独特的自然条件,昼夜温差,使得山区种植果实品质更佳,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够防止山区水土流失。

蔬菜

1.专业概况

蔬菜学专业历史悠久,人才集聚,硕果累累,享誉省内外。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科学系,以及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实验室及研究中心建立了蔬菜生物技术与种质资源创新、蔬菜生理生态与生物技术、十字花科蔬菜作物遗传改良与生物技术创新、瓜类作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番茄生物技术与遗传改良等研究团队。

2.研究(学习)对象

蔬菜学专业主要以葫芦科(西瓜、黄瓜、甜瓜、南瓜、西葫芦等)、十字花科(大白菜、甘蓝、萝卜)、茄科(辣椒、番茄)、百合科(大蒜等)蔬菜为对象,综合运用自然科学理论和技术,开展种质资源研究与创制、性状遗传和育种、生长发育与调控、器官发生与产品器官形成、栽培蔬菜生理与生态、产量构成性状解析与高产技术、营养和功能成分形成与品质提升等领域重点开展研究工作。

3.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本专业师资力量雄厚,研究实力强劲,对常见的蔬菜品种均有研究,配备有相应的科研基地。科学实验条件优越。除了每个研究团队都有独立的实验室,具备科学研究所需要的基本实验仪器外,还可共享 “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蔬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的优良资源和仪器设备。此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有“大型仪器共享平台”,可以共享各平台的资源。

实践场地充足,建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农业综合试验示范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蔬菜试验示范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太白蔬菜试验示范基地、杨凌西瓜试验示范基地、曹新庄农场等,为试验材料种植及学生实践锻炼提供最佳的场所和平台。

4.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以第一完成单位发表SCI论文264篇,出版论著10部,制定地方标准、省部级及其以上标准18项,审定新品种58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5项,授权专利19件;2021年在研科研项目8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7项。

5.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该专业年终就业率均95%以上,毕业生就业方向有各类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企业、升学、出国和自主创业等类型。

(三)茶学

1.专业概况

茶学是一门以研究茶树生长发育规律、茶叶加工工艺与品质形成机理、茶营养与健康功能及开发、茶叶市场营销与经营管理、茶艺茶文化等方面的学科。茶,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代表了中国独有的文化精神。从“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远古传说,到今天成为世界第一大饮品;从古代的丝绸之路、茶马古道,到今天的“一带一路”,茶叶纵横历史、跨越国界。目前全球产茶的国家和地区达60多个,饮茶人口超过20亿。中国是世界上栽茶、制茶和饮茶最早的国家,近年来茶树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茶叶产量不断增长、产业规模持续扩张,成为全球最大的茶叶生产国与消费国,同时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因此,茶学是我国传统的特色优势学科,在国际上独树一帜,引领助力世界茶产业的发展,倍受世界广泛关注。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按照“厚基础、宽口径、强实践、重创新、高素质、国际化”新时代人才培养理念,聚焦制约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和前沿问题,创新卓越茶学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学术和技术领军人才,正以蓬勃发展的态势迈向新的发展目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学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0年获准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并于2004年开始正式招收硕士研究生,2008年开始招收博士研究生。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茶学学科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合理、学源结构科学、技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现有固定专任教师13名,其中,教授3名、副教授8名;博士研究生导师8名、硕士研究生导师12名;拥有博士学位12人、有海外研修经历7人;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站长1名;省茶叶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1名、岗位专家6名。另外,还有行业研究生导师5名。

本学科秉承“诚朴勇毅”校训,恪守“民为国本,食为民天,树德务滋,树基务坚”教育理念,以习近平“三茶统筹”理念为指导思想,紧扣国家战略需求和区域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社会责任感和“三农”情怀,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服务现代茶产业发展的学术精英、创新创业技术领军人才和社会发展管理人才。

地处秦岭脚下、面向江北茶区,在茶产业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我校茶学学科在中国做有北方特色的茶全产业链的人才培养与技术指导,聚力生物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和经营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新农科发展特色,形成“产学研紧密结合,教学、科研、推广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本科-硕士-博士”一体化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同时,借助陕西汉阳陵出土的中国最早茶实物样和法门寺出土的唐宫廷茶具,传承汉风唐韵,做到茶文化与历史以及民俗的融合,发挥其文化载体和精神符号的作用;继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举的综合人才培养,就业涉及全产业链,亦农亦工,兼有一带一路文化传播和终端销售等领域,满足学生对就业的多点需求,加之北方茶区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前往政府部门和大中小微型企业以及自主创业的就业前景广阔。

2.研究(学习)对象

茶学专业主要围绕以茶树、茶园和茶叶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多门自然科学理论技术,开展茶树种质资源创新与利用、茶树优质高效安全栽培技术、茶树有害生物绿色防控、茶叶加工技术、茶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和学习,形成北方茶学新理论,并依托茶文化和茶艺开发茶叶营养与保健功能、茶叶市场营销等方面的新内容。

3.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我校茶学专业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建立。学院现有1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研究中心,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技术研究中心,1个省部级创新基地。学院拥有教学实验室面积约6800 m2,拥有仪器设备5305台套,价值7253.16万元,仪器完好率100%。茶学专业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科学研究潜力较大,对茶全产业链均有研究,在校内设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茶叶研究所、茶学科研实验室和茶树发育生物学实验室、茶叶审评实验室及茶艺室。

image.png

茶学专业科研实验条件

在校外建有国家茶产业技术体系试验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乡茶叶试验示范站、泾阳茯茶研发中心和4个校企教学实践基地,从而为茶学专业用于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学实验和用于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习实践提供了高效平台和充分保障。

4.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为第一单位,茶学学科科教人员共发表SCI论文35余篇,出版论著2部,制定地方标准、省部级及其以上标准2项,审定新品种1个,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1项,授权专利3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件1。

5.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茶为国饮,茶产业是我国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就业涉及全产业链,从种植到加工,兼有文化和销售等领域。研究生毕业后,可以到高校、科研院所进一步深造攻读博士学位,或到高校、科研院所、茶叶主管部门、重点龙头企业等单位从事与茶叶科学有关的教学、科研和推广及茶文化相关工作,也可自主创业或者在农业、园艺、食品等领域和部门工作。

近年来,我国茶产业迅猛发展,全国的茶企、茶馆、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等单位每年对茶学专业本科人才的需求量大,茶学专业属于紧缺专业,就业去向较好。该专业年终就业率均在95%以上,毕业生就业方向有各类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企业、升学、出国和自主创业等。

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我国茶产业的规模还会惯性增长,新型茶叶企业会不断涌现,茶产业对科技和人才的倚重性会进一步增加,特别是对拔尖创新型人才和复合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

6.社会上对该专业(领域)的认识误区

茶产业链长,涉及农、工、商以及文化和艺术加持,因此社会上对于茶学的理解就好比瞎子摸象,往往只看到某一板块,大家的见解是因人而异。不涉农学的会想到的是“卖茶”、“茶艺”等终端活动,认识不到茶树在培育方面的管理和投入,相当多的前期工作大家都不太了解,仅凭传统观念对价格进行诟病,是不理性的。

近年来我省茶产业发展速度较快,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尤其是对促进山区经济发展以及生态环境保持具有特别的意义。但是不了解该专业的人则对茶树的认识比较片面,比如茶树在陕南山区因独特的自然条件,昼夜温差大、高山多云雾,形成了香高、味浓、耐冲泡的名优茶品质,从而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还能够防止山区水土流失;吸引着富有创新能力的科技骨干人才,提供科技咨询、技术示范推广,从而带动乡村振新,为扶贫事业贡献力量。

(四)设施园艺学

1.专业概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施园艺学为园艺学一级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2006年获博(硕)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以环境控制为核心,以农业工程为手段,以园艺作物生产及生物技术应用为目的,面向学科前沿与国家需求,坚持产学研紧密结合方式,开展设施结构和新能源利用、设施环境智能化管控和设施园艺作物生理生态等方面的科研攻关,服务以西北区域为核心、辐射全国的设施园艺作物优质高效栽培为重点科学研究与成果转化的学科特色。17年的建设,形成了引领全国设施园艺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先后获批教育部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2020年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教学团队教师14人,博士学位比例100%。并聘请世界知名农业大学专家为客座教授,先后选派9名教师分别到美国、荷兰、加拿大、新西兰、日本等国家进修,形成了结构合理的设施农业学科团队,并获批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教学名师及国家万人计划入选者1名。组织全国高校主持编写本专业首批系列教材12本,并受教育部委托,我校负责撰写国家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建设规范和专业发展战略报告,并通过评审。同时,完成了设施农业实践教材的编写与实习基地建设。

2.研究(学习)对象

设施园艺学是一个由生物、环境、工程学等多学科交叉形成的复合型专业。该专业的生物科学主要包含蔬菜、花卉和果树等作物的生长发育与管理;环境工程主要强调光照、温度、湿度、气体与土壤五大因子的相互作用与调控;工程学科主要涉及到温室结构优化设计、建筑材料的选择与计算、建造施工技术等内容。目前已经形成了园艺设施工程、设施园艺环境工程和设施园艺植物生理生态3个培养方向,重点开展园艺设施建筑结构理论与优化设计、设施新材料新能源、设施农业环境精准调控、设施蔬菜高产理论与无土栽培技术、设施作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机制等五个领域研究。

3.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团队依托农业农村部西北设施园艺工程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设施农业工程技术中心、设施农业工程实验室、设施农业生物与环境工程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

校外大学科技试验站包括延安蔬菜试验示范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青海乐都试验示范站和西安都市农业试验示范站。为学生提供包括设施农业工程设计、设施环境调控、设施栽培技术、植物保护学、植物营养学、都市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等方面的实践锻炼岗位。拥有16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杨凌智慧农业示范园是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的实训基地。整个园区占地面积720亩,总投资4.6亿元。园区共展示了10余种不同类型、不同科技水平的设施温室,集成了1000多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技术、新装备、新模式,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各种先进技术都融合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称得上是农业产业的“最强大脑”,世界农业的“科技之窗”。

4.科研成果

近五年来,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为第一单位,设施园艺学科科教人员共发表SCI论文118篇、EI论文34篇,出版论著10部,制定地方标准、省部级及其以上标准14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成果奖4项,授权专利51件,获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3件;在研科研项目41项,其中国家级课题10项。

(五)农艺与种业

1.核心课程

园艺方向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体系突出对专业技能及技术集成能力培养的特点,教学内容要强调理论性与应用性课程的有机结合,突出案例分析和实践研究。

领域主干课主要由现代植物生产理论与技术、现代农业发展与实践案例、现代草业科学与技术等课程组成。

园艺领域选修课主要由高级植物育种理论与技术、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园艺植物栽培与管理、设施园艺工程技术、园艺产品生产与营销、园艺学进展、果树生理生态学、蔬菜生理生态学、茶树生理生态学、茶叶加工理论、农艺与种业领域研究进展、作物栽培理耕作论与实践、种子生产理论与技术、植物营养学专题、作物病虫草害防治等课程组成。

2.研究(学习)对象

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服务于园艺产业、农村、农民和生态环境建设,与实践内容一致,论文要有一定技术难度、先进性和工作量,能体现作者综合运用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解决农业技术推广、农业和农村等问题的能力。论文形式可以是调研报告、项目(产品)设计、规划设计、产品开发、案例分析、应用研究等。专业研究主要以我国园艺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为切入口,以为我国旱区园艺产业的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高理论和技术支撑。

3.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国家和省部级教学科研平台:拥有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西北设施园艺重点实验室、国家杨凌农业综合试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园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苹果改良中心杨凌分中心等13个国家和省部级高水平教学研究平台,实验室面积达到2860 m2

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已建成以陕西省主导产业为主体的20个研究生实践研究基地,分别是延安蔬菜试验站、青海海东高原设施农业试验站、西安都市农业试验站、鄂尔多斯设施农业试验基地、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千阳苹果试验示范站、洛川苹果试验示范站、米脂苹果试验示范站、旬邑苹果试验示范站、甘肃庆城苹果试验站、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眉县猕猴桃试验站、西乡茶叶试验示范站、阎良蔬菜试验示范站、太白蔬菜试验基地、学校樱桃试验示范站、杨凌西瓜试验示范站、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杨凌农业综合试验站、江苏张家港设施蔬菜试验示范站、国家产业体系试验站等实践研究基地。

三、实验(实践)日常

1.实验日常

读研两年,收获颇多。一直以来都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加入401这样有爱的家庭,与可爱的小伙伴们共同度过几年的时光。

读研是一场修行,401给我带来的不仅是实验技能和科研水平的提升,更让我获得了独立思考的能力,更有与小伙伴们珍贵的情谊,如果你也希望拥有这样的研究生生活,欢迎加入我们的401大家庭!

——王紫薇【2019级蔬菜学硕士研究生】

2.写给未来师弟师妹的话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欢迎加入设施大家庭。作为一名在读研究生,我认为研究生的工作充满了乐趣。科学探究是一个充满乐趣的工作,当我们取得小成果时,我们可以在这一过程中享受精神上的愉悦。当然,在试验构成中还会发现意想不到的惊喜。在测定可溶性糖的过程中,意外的在一个处理中发现了缤纷绚烂的混色,微微抬起一定角度,面对阳光,犹如将彩虹收集到离心管中,别有一番趣味。

——刘晓燕【2021级设施园艺学博士研究生】


首先恭喜大家踏入研究生生涯,相信大家站在全新的起点上,一定满腔热忱,充满希望。未来这段旅途是快乐与挑战并存的,唯有认真刻苦的钻研+乐观豁达的心态方能尽情享受研途岁月,也终将收获浓厚的师门情谊、引人入胜的知识海洋和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浮躁畏难的心理,积极与他人讨论交流,咬定目标坚持不懈,你会发现专心致志和脚踏实地是多么美妙的事情。祝福大家研途顺利!

——闫明佳 【2019级果树学硕士研究生】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你们好!此刻的你们对即将到来的研究生生活肯定满怀憧憬,翘首以盼。你们经过层层筛选来到这里,即将为祖国解决难题贡献力量。你们是青春,是朝阳,是民族未来的希望;满怀期待的你们,面对新的生活一定无限遐想。在这里,我想跟你们说科研会成为你们今后生活的主旋律。对于科研,一定要有独立的思考、乐观的心态以及坚韧的毅力。以独立的思考整理出具体的实验思路;以坚韧的毅力面对科研中的压力,以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不急功近利,不好高骛远,有耐心、有恒心、有信心的度过研究生生活。

——李超硕【2019级果树专业硕士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


 


四、校友寄语

1.金珊【2012级茶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茶学系实验室主任】

寄语:我是最“钟情”西农的学子,我人生中最宝贵的十年,是在这片土地上挥洒、激昂、追梦。在这里,我完成了本、硕、博的求学历程,我的每一次成长都离不开恩师们的辛勤栽培;在这里,我深受西农文化的滋养,誓以学习为本分,当一生保持奋斗姿态;在这里,我开启了习茶之路,懵懂少年到青春韶华,都是茶的印记。

茶为国饮,得盛世清尚。茶学专业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特色专业,茶叶创新团队求实创新、敬业精业,学校完善而强大的科研平台、陕南茶区众多的产学研一体化实践教学基地,为每位学子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愿你抓住美好,不负青春,不负韶华!

2.程瑞锋【2001级设施园艺硕士毕业,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寄语:在西农园艺学院求学,修身习艺,伴瓜果飘香。设施农业改天换地,保障蔬菜周年供应,是当今乡村振兴发力点。选择西农,为中国农业贡献绵薄之力,再回首会感恩母校培养,别样青春不负韶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