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8 语言文化学院专业解读
一、院长寄语

院长简介:杨晓峰 语言文化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寄 语:语言文化学院前身可追溯到上世纪50年度初的西北农学院外语组,1989年成立西北农业大学外语部,2002年成立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2021年5月改系设院。学院设有翻译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英语、汉语国际教育、俄语3个本科专业,专职教师121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40人,设有MTI教育中心、农业科技翻译研究所、语言教学实验中心、图书及音像资料室等教学科研服务机构。
学院翻译硕士(MTI)专业学位2020年通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2021年开始招生。学院所在地杨凌地处中华农耕文明发祥地,是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设有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学院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以科技笔译(农业)为主要研究领域,结合学校办学特点、行业背景及所处区位,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以及上海合作组织农业技术交流培训示范基地开展国际农业合作的显著优势,利用在国际会议、论坛、文化交流等方面的丰富翻译实践,共享学校学科、资源和人才优势,发挥外语学科团队在农业科技翻译方面的实践及研究优势,秉持高层次、应用性、专业化原则,培养符合“一带一路”国际农业合作需求的高级笔译人才。
翻译是融通中外、文明互鉴、增强多元文化理解的重要桥梁。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需要更多青年学子的积极参与!欢迎有意攻读MTI的优秀学子报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二、专业解读
翻译硕士(MTI)
1.专业概况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简称MTI)是从语言学、应用语言学中独立出来,于2007年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设立的我国第18个专业学位。翻译专业学位的设立标志着翻译学科的新发展,以及翻译事业进入产业化、职业化培训的模式。
学院现有教职工135人,其中专职教师121人。专职教师中高级职称40人,具有博、硕士学位112人,60%左右的教师具有一年以上出国(境)学习经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制3年,最长不超过4年。授课方式以研讨为主,老师讲授为辅。授课和论文指导由具有中高级职称且翻译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并聘请外事与企业部门的专家参与教学和论文指导。笔译课程采用项目翻译式授课,将职业翻译工作内容引入课堂,利用现有同传实验室,加强翻译技能训练;聘请具有实践经验的译员或翻译项目管理人员为学生上课或者开设讲座;导师组集体指导,发挥集体培养的作用,导师组以具有指导硕士研究生资格的正、副教授为主,并吸收外事与企事业部门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务)的翻译人员参加;探索实行学校教师与有较高研究水平的资深译员或专业科研人员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度。
2.核心课程
翻译概论、基础笔译、计算机辅助翻译、非文学翻译、文学翻译、中外翻译简史等。
3.实践条件
重视实践环节。强调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翻译案例的学习,让翻译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每个学生在读期间至少完成15万字以上的笔译实践(包括翻译实践作业,也可以同一题材的系列作品翻译;均以汉字计算)。
学院语言教学实验中心成立于1999年12月,属于校级院管实验室。中心现有基础语言实验室10间,专业基础实验室2间,同声传译实验室1间,专业综合实验室1间。
同声传译实验室于2014年引入国际上先进的同声传译教学平台—芬兰Sanako LAB,可以提供英、日、俄等国际通用的六种语言同传教学;为支持翻译学位专业硕士点建设,2021年购买了MTI翻译教学实践平台,包括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译员能力训练与测评系统、影视字幕翻译系统、在线协同翻译平台等模块,为研究生的教学、研究等提供了有力的实验教学环境。
2022年学院新增西安雅信诚医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欧朗(西安)翻译有限公司、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家MTI实践教学基地,聘请传神语联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闫栗丽、上海译国译民翻译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林世宋、西安雅信诚医学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高级PE冯文亚等15位校外合作指导教师。2023年学院再增西安迈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西安百思乐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以及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等三家MTI专业学位实践基地,聘请中译语通科技(陕西)有限公司语言服务事业群副总监陈栋、项目管理刘方、陈俊名等三位校外合作指导教师。



同声传译室 专业基础实验室 专业综合实验室
4.研究成果
学院近三年获批国家项目5项、科技部外国专家项目1,获批省部级项目13项,到位经费147.5万。发表SSCI 6篇、SCI3篇、CSSCI 10篇、CSSCI集刊2篇、EI 1篇、C扩2篇、中文核心2篇。公开出版专著4部、译著5部。获批软著32项;获批专利4项;获取CATTI二级笔译证书11个;省级及以上获奖94项。
5.就业方向及前景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该专业毕业生应具有较扎实的双语基础和娴熟的语言交际能力,具备熟练的翻译操作技能、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及广博的专业知识,就业面较宽,能在外事、外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等方面从事翻译、研究、管理等工作。
三、实验(实践)日常
1.实践趣事
作为英语笔译的一员,曾有幸到中国排名第一的翻译公司--传神公司进行实习,亲身感受译员的工作日常与翻译项目的运作。
一个翻译项目的完成需要项目管理者、译员、审校、母语审校、编辑等多个角色共同完成。在实习中,基于每个人的翻译能力测试,大家会担当不同的角色,亲身体验译员工作的全过程。翻译材料是大家曾经都痴迷过的网络文学,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还有些惊讶与尴尬,但通过传神公司专职译员的一系列讲座,我对于网络文学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明白了其发展脉络与各个分类,也知晓了中国网络文学在国外的火热现状,它已经成为传递中国文化、中国价值观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一个新途径。
借着这次翻译机会,我以译者这个全新的视角重新读了以往的“霸道总裁”“修真”等网络文学,不仅仅是读内容,更需要去揣摩作者意图,思考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站在传播文化的新角度去理解翻译作品。比如在对修真小说中的各个门派及武功名称的翻译中,我查阅了许多典籍,尝试多个翻译方法去翻译这些富含中国文化意象的名称,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增加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还提高了翻译能力。
在这个翻译实习的过程中,我特别幸运体验到了翻译项目中的多个角色,不仅做过翻译,还担当审校和项目组长等职,体会到一个翻译项目完成的不易。这次实习趣味多多,收获满满。
——毛文芳【2021级英语笔译1班】
2.导师寄语
丁如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副教授】
当你凝视镜中,看到的是语言折射的世界棱光;当你踏上桥梁,感受的是文化激荡的无声回响。选择语院翻硕之路,便是选择成为这镜与桥的铸造者与守护者。这条路,始于技艺的精研,通向无垠的精神疆域。愿你在语言的迷宫中不失方向,在文化的交响中辨得和声。愿你以严谨为舟,以慧心为帆,在镜与桥之间,让沉默得以言说,让远方近在咫尺。翻译之道,即是在差异中寻找共鸣之镜像,在隔阂处架设理解之桥梁,最终抵达人类精神深处共通的光源。
邓凤鸣【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博士】
译一名而含三义,所谓艺也,变异也,不易也。故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AI以致远。
四、校友寄语

1.姚佳【2022级英语笔译硕士研究生,2025届校级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
寄语:当论文的最后一个句点落下,当答辩的余音在教室散去,三年的航程,也终于驶向了名为“毕业”的港口。回望这段浸染墨香与键盘声的岁月,心中充盈着难以言表的感慨与感激。
在这段求学之旅,我在浩繁典籍中寻找着真知,在翻译转换间体会文化的精妙,这一切教会我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沉下心、扎下根的韧劲儿。每一次在课堂上的思想交锋,每一篇凝结着学术热忱的论文,每一场实习中的翻译实践,都在无声地塑造着今日的我。
感谢恩师们的谆谆教诲与无私引领。是你们以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态度,为我们点亮了翻译世界的明灯,教会我们不仅用语言去“译”,更用心去“悟”。感谢同窗挚友的并肩同行。那些在自习室里的挑灯夜战,那些为某个句子译法争得面红耳赤的讨论,那些互相校稿、彼此鼓励的温暖瞬间,都将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宝藏,是这段旅程中最坚实的依靠。
译海扬帆终抵岸,心桥架通向未来。深深感恩母校的沃土与阳光,赋予我们扎实的学识与“诚朴勇毅”的品格。愿我们每一位西农人,不忘初心,“译”路生花,在各自的天地里奋发有为,让母校的荣光因我们而更加璀璨!

2.王一诺【2022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
寄语:亲爱的学弟学妹们:
此刻提笔,正值栀子飘香的毕业时节。在语言文化学院度过的三年时光,早已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复制的珍藏。绿荫环绕的校园、书香浸润的图书馆、亦师亦友的师长、志同道合的同窗,乃至食堂升腾的烟火气,共同织就了这段温暖而丰盈的西农记忆。
作为英语笔译专业的学生,我们深知译路无捷径。它要求我们沉心静气,汲语言之深泉,拓文化之广域,在持续探索与实践中淬炼专业锋芒。正是课堂内外那些潜心钻研的专注、译文雕琢的执着与思想碰撞的火花,洗去我们的青涩,让思想渐丰,视野在锤炼中愈见开阔。感恩学院这片沃土,为我们打下坚实的专业根基,更赋予了我们走向广阔天地、践行所学所悟的信心与力量。
亲爱的学弟学妹们,属于你们的西农故事,此刻正待落笔书新。愿你们珍惜这里的每一份滋养:在书海中夯实根基,在交流中开阔视野,在实践中淬炼真知。
前路漫漫,诚朴为基,勇毅作伴。愿我们铭记校训精神,在各自的征途上书写译路华章。衷心祝愿大家学有所成,译笔生辉,前程似锦!

3.杨皓文【2022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校级优秀硕士论文获得者】
寄语:时间就像生长的麦子,眼见它冒嫩芽、长新绿、挂满穗,过几天再看,田里已经空空如也。走进西农校园那天,恰如走出校门时刻,我的朋友们、师长们,我的母校、我的一片天空和土地,于我而言已经远在天边,于世界而言却依旧伫立在黄土地上,默默耕耘、奋斗着,谆谆教诲、守护着,赳赳前进,引领着新学子、新事业、新时代。
母校让我日益踏实做事,谦逊做人。我凭借母校的宝贵平台,做了一些农业实习,获得了全新的经验,使我受益匪浅;我在校园内外不敢怠慢,尽量抓住每一次机会,锻炼我的专业素养;我默念校训,时刻检查自己:是否能够勉强达到它对我的要求。
有时我的耳边会响起麦浪的沙沙声,仿佛呼吸到了成熟麦子的香味,就像我骑着电动车,在田间无所事事地漫游时听到的、闻到的一样。麦子总会种下,也总会成熟,我们这些学生也一茬、一茬地生长;希望有一天,我们的粮实也能够填饱谁的肚子,播撒到新的土地上。

4.罗世杰【2022级英语笔译专业硕士研究生,现工作于中粮国际(北京)有限公司】
寄语:18年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转眼间七年已经过去。七年间,我作为学生见证了外语系到语言文化学院的发展历程,这让我倍感自豪;学院也见证了我点点滴滴的成长,这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一段经历之一。这七年里,严谨的学术训练与多元的文化熏陶,不仅赋予我扎实的英语笔译专业能力,更塑造了跨文化沟通的全球视野,这是母校和学院赋予我最宝贵的品质和财富。
特别感恩每一位老师的言传身教,让"诚朴勇毅"的校训精神融入我的职业发展。如今我从校园走向社会,这七年所学正是我职业生涯的坚实基础,当年各位老师的潺潺教导正是我走向未来的指路明灯。
愿语院学子们珍惜学院和学校提供的优质资源,在语言中感知世界,在文化间寻找共鸣,用专业能力讲好中国故事。期待未来在外语与人文交融的新赛道上,与更多西农人并肩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