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9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专业解读
一、院长寄语

院长简介:黄玉祥,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机电学院副院长,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业机械化与装备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机械学会耕作机械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农业机械产业技术体系秘书长、大田作物机械岗位专家。
寄 语: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较为悠久的学院之一,1946年创办农业机械化专业,1956年独立建系。学院秉承“诚、朴、勇、毅”的校训,追求科学、追求卓越,孕育形成了“勤、睿、博、实”的院训。历经70余年风雨沧桑,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发展紧密相连,为推动中国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学院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及农业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有机械设计及理论等7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农业机械化工程、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为陕西省重点学科。在学术院长罗锡文院士的指导下,形成了旱作农业机械与装备、精准农业关键技术与装备、生物质综合利用、机械工程等4个学科方向、11个研究团队。
学院紧密围绕学校创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战略远景,面向旱区农业农村现代化重大战略需求,重点建设农业工程和机械工程学科,通过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科建设水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积极落实“新工科”建设要求,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创建特色鲜明、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教学研究型学院奠定坚实的基础。
机电学院的发展,离不开各界的关怀与支持。我们真诚地期望,社会各界人士能够继续关注学院的发展,帮助学院成长;我们热忱地欢迎,海内外学者、莘莘学子到这里来工作和学习。让我们携手并肩、开拓创新,共同创造机电学院辉煌的明天。
二、专业解读
(一)机械工程
1. 专业概况
机械工程专业源自1946年创办的农业机械化专业,传承深厚,历经79年建设与发展,是学校工科发展的重要奠基专业之一。1981年获批“机械设计及理论”硕士学位授权点,2010年升级为“机械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专业建设成果显著:2005年入选学校特色专业与特色学科重大建设计划,2009年纳入“985”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工程,2011年获批陕西省特色专业与创新人才培养示范项目,成为区域内具有代表性与示范性的高水平工科学科之一。
本专业现有专任教师与科研人员70人,其中高级职称38人、博士学位45人、研究生导师27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人员21人,形成了一支学术基础扎实、工程背景丰富、国际视野开阔的高水平师资团队。
依托9个高水平科研实践基地,专业在旱区智能农机、山地作业装备、果园专用智能机械等方向形成鲜明特色,已构建起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与国际合作于一体的综合发展平台,为服务国家农业现代化、装备智能化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2. 核心课程
本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理论基础与工程实践并重,突出智能制造与先进设计理念,主要课程包括:积分变换与数理方程、工程伦理、科技论文写作、高等工程力学、机械数字化设计制造、矩阵论、机械振动学、智能制造技术、先进制造理论与技术、机械工程专题研讨、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现代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工程研究进展、材料力学行为等。
3. 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机械工程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应具备以下素质与能力:
(1)政治素养与社会责任: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备服务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2)专业基础与技术素养:掌握扎实的机械设计、控制、制造与测试理论,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技术前沿;
(3)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具备良好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够运用先进理论、方法和工具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4)学术规范与科研能力:治学严谨、诚信守则,富有团队合作精神与科学探索精神,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5)国际视野与综合素质: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与沟通能力,能够进行外语交流与文献阅读,具备工程项目管理与协调能力。
4. 研究对象
机械工程专业紧密对接国家农业现代化与智能装备发展战略,围绕“新工科”建设目标,聚焦智能感知、电子控制、算法设计、软件编程等新兴技术在传统机械系统中的深度融合,推进智能机械装备的系统化创新与工程应用。
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干旱与丘陵山区农业科研方面的区域优势,本专业构建了以智能旱作农机与特种作业装备为核心、多学科深度融合的科研创新平台与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打造具有国际视野与工程创新能力的卓越人才队伍,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机械工程学科高地。
结合产业需求与技术发展趋势,专业设置以下四个重点研究方向:
(1)智能农机装备设计与制造:聚焦通用关键零部件、丘陵山区多功能农机装备及新型机构设计,开展复杂作业环境下的机械系统建模、结构优化及集成设计等关键技术研究。
(2)机电一体化与特种机器人技术:面向农业生产的多工况需求,开展机—电—液耦合系统的建模与智能控制,探索作业路径规划、自主导航、特种农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的设计与应用。
(3)车辆性能与智能控制:聚焦农用车辆在动力性能、牵引特性、稳定性控制等方面的技术挑战,结合CAE/CAD/CAM一体化平台,开展智能驱动与自动控制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4)机械工程新材料与表面强化:针对农机装备使用环境复杂、部件磨损严重等问题,研究表面耐磨处理、新型高强韧材料及功能材料的制备与应用,提升装备的可靠性与使用寿命。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本专业高度重视学生科研素养与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依托多所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特色科研基地及“产学研用”一体化平台,构建了层次清晰、覆盖全面的实践育人体系。
(1)校企协同-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平台
与徐工集团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中车集团四方车辆研究所、山东乐普韦尔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特种机器人联合实验室等共建实训平台,覆盖重型装备、轨道交通、特种机器人等多个技术方向,为学生提供真实工程环境中的实训机会。
(2)“双一流”高校共建-推动智能农业与大数据融合
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共建“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聚焦农业机器人、精准作业、无人系统等前沿领域,推动农业现代化智能转型;联合西北工业大学“空天地海一体化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平台,将智能制造与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深度融合,拓展学生科研视野与交叉能力。

智能农业装备研究院
(3)农业特色鲜明-构建丘陵山地装备实践平台
依托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苹果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黄河流域)机械化科研基地、陕西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聚焦丘陵山区特色农机装备研发,打造从技术开发到现场应用的一体化实践体系,助力“智慧农业”发展。
(4)产教融合典范-打造高质量工程实践链条
与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深度合作,建设校外实践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技术需求的精准对接。

中国航发西安动力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6. 科研成果
机械工程专业聚焦现代农机装备、机电一体化、车辆性能与控制、机械工程新材料应用,深耕产学研融合与科技成果转化,打造了一批行业领先、社会影响力显著的标志性成果:
(1)国内首创智能山地无人拖拉机
率先提出“姿态调控”理念,成功研发我国首台智能山地无人拖拉机,突破丘陵山区复杂地形作业难题。牵头制定国内首个山地履带拖拉机团体标准,配套研制“果园挖坑施肥机器人”“郁闭果园施药机器人”,为山区农业提供强有力装备支持。
(2)旱作农业装备研发全国领先
攻克小型联合收割机动力系统和免耕播种破堵等关键技术,研制30余种高效旱作农机装备,推广至11省区,服务超600万亩耕地,入选国家重点推广项目,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3)新材料研究实现多项突破
在《Corrosion Science》《金属学报》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开发的高纯耐磨材料广泛应用于农机核心部件,受到国内外同行高度认可。
(4)科研成果闪耀央视舞台
杨福增教授团队研发的“遥控山地履带拖拉机”登上央视《超级新农人》,荣获“新农人挑战奖”。学院与西安交通大学、达闼机器人等高校及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打造智能农机创新高地。
(5)研究生创新能力显著提升
近5年,研究生发表核心论文20余篇,获得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95项。依托高水平学科竞赛平台,荣获国家级奖项11项、省部级奖项14项,科研与实践能力全面跃升。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机械工程专业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国家级科研平台和高水平师资团队,紧贴“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等国家战略,打造具有“工科+农科”交叉优势的应用型卓越工程人才培养基地。专业方向覆盖农业装备智能化、工业自动化、新能源系统等前沿领域,注重工程实践、创新能力与国际视野的全面塑造。学院近年来人才培养成果丰硕,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高达94.6%,58.6%的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家重点单位,31.1%的学生升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西安交大、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继续深造。同时,每年均有优秀学子通过选调生、公务员等渠道,扎根基层、服务国家。在“新工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机械工程专业将持续依托学院在智能农机装备、农业机器人、智慧制造等方向的科研优势,助力有志青年勇立时代潮头,成长为引领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的中坚力量!
8. 知名校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历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众多毕业生已成为行业中坚力量,活跃在智能制造、新能源装备与工程设计等领域。
赵忠松【2011级机械工程专业】:现任宁德时代海外乘用车解决方案部高级经理,负责欧洲及北美市场动力电池产品开发工作。
国内动力电池行业专家,美国SAE动力电池回收利用分委会专
家委员,参与多项国家标准制定,代表中国多次出席联合国技术法规谈判与修订会议。
焦婧琼【2012级机械工程专业,中共党员】
徐工集团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二级产品设计师,专注起重机械整机设计,曾参与多项俄罗斯市场专用起重设备的开发与优化,具备扎实的国际工程设计经验。
刘永成【2013级机械工程专业,中共党员】
山东乐普韦尔自动化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长期致力于工业自动化设备研发与系统集成,在推动国产智能制造装备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们的成长轨迹,是我院机械工程专业“厚基础、重实践、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真实写照。未来的你,也将在这里启航!
(二)农业电气化及自动化
1. 专业概况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082804)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00年获得硕士及博士学位授予权。研究方向为农业传感与智能检测技术、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工程。主要应用电子、计算机、农业、信息、生物、自动化等方面的知识,研究西北主要作物生理生境信息感知方法与技术、农业精准生产模型与智能决策方法、农业信息智能服务方法与系统等领域的科学和技术问题。本学科在生理生境信息先进感知、复杂农业环境信息可靠传输、农业精准生产模型与决策、物联网系统集成与智能服务、农业无人机与遥感、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特色明显,部分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本学科有导师20余人,拥有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信息感知与智能服务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陕西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有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室30个,实验室及科研用房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备200余台(件),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专业特色明显、师资力量雄厚、实践条件丰富。
2. 核心课程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有:现代工程测试技术、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嵌入式系统开发与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农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农业电气化与信息化工程专题讨论。
3. 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专业的考生应该具备以下基本素养:
(1)扎实的数理基础,包括高等数学基础、大学物理基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与矩阵理论;
(2)良好的科研素养,严谨求实的科研态度,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勇于创新的科研精神,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3)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树立勤奋务实,埋头苦干的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尽心尽力、尽职尽责做好学习和研究工作。
4. 研究对象
紧跟现代信息科学发展趋势,面向智慧农业发展需求,重点在传感、决策和服务领域的卡脖子问题开展研究,在农业信息学科领域起到引领作用。本学科研究领域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1)西北主要作物生理生境信息感知方法与技术
本方向以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主要作物全生育期生理、生境和品质信息在线、无损感知为目标,重点研究融合生物特性的光谱、图像、电磁等多种现代感知方法与技术,以期为作物多维度定量化表征和高效生产提供基础信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光谱感知与生理特征获取方法。针对作物生长过程中不同生理特征的光谱特性差异,研究作物内部生理指标与品质指标的敏感光谱波段和光谱参数提取方法;探寻各类生理生境指标光谱获取与表征方法;研制基于光谱特性的各类作物生长状态信息感知终端。
图像感知与农情快速分析方法。研究复杂背景条件下作物图像动态精准获取方法;探寻作物主要病虫害特征图像提取和识别方法,构建主要病虫害特征图谱库;研究作物生长过程枝、叶、果等形态特征连续感知与分析方法;研制基于图像的各类作物生长状态、病虫害与品质外部信息感知终端。
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技术。面向苹果、猕猴桃、梨、葡萄,以及牛奶等品质检测需求,运用光谱、图像以及电特性分析等相关信息获取及分析手段,开展农产品的品质无损检测方法研究。研究电磁波(光、X射线)、机械波(超声波、声波等)在农产品中的反射和透射特性,探寻基于多检测手段耦合的农产品内、外部品质无损在线检测方法和技术;研究优势水果的采后生理变化过程机制、检测方法与贮运保鲜技术;设计开发农产品品质无损检测仪器和相应的分级装备。
“星-机-地”协同感知与处理技术。研究基于卫星遥感、雷达、航空和地面无线传感技术协同的多源异构遥感数据解析、建模和融合技术;研究多源、多时间尺度、多空间尺度遥感信息融合的作物水肥胁迫信息的适时诊断技术;结合尺度转换、主被动遥感协同和年际变化信息,构建基于遥感与地面传感协同的农田参数反演和生理特征高效提取方法。
(2)农业精准生产模型与智能决策方法
以陕西省优势和特色农作物的高效生产为目标,研究基于数据挖掘、知识工程和人工智能原理的“作物-环境-装备”互作过程与机理,构建作物精准生产模型与智能决策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作物生长模拟与管理知识模型。探明不同作物全生育期光合、呼吸等主要生理特性与外部环境互作机理;研究生理生境信息耦合的作物典型生理过程动态预测模型构建方法;研究农作知识的模型化表达方法,提出具有时变特征的农田养分与水分需求模型、作物长势与产量预测模型;建立与物联网动态调控相适应的作物专家知识库、模型库与快速推理技术架构。
作物数字化模型与可视化模拟。研究基于全天候作物激光三维点云数据的形态参数自动获取方法,突破基于形态特征的作物三维形态结构快速重建技术;研究作物形态结构模型与生长模型的耦合方法,突破作物形态与生长过程耦合技术,实现作物生长动态可视化模拟;分析苹果、猕猴桃、番茄、黄瓜等主要作物形态结构特征,研究作物结构模拟和虚拟现实技术;探寻个体与群体形态结构相结合的作物群体可视化模拟方法,构建基于模型的作物生长过程可视化农作系统。
农业智能决策理论与方法。针对农业环境中温、光、水、气、肥动态变化对作物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多源农业信息融合的实时环境动态调整最优决策算法与决策机制;基于“作物-环境-装备”互作机理,研究多时空尺度农业生产环境的实时定量决策体系与农作管理精确化控制方法;建立多元耦合条件下的温、光、水、气、肥精准管理决策系统。
农业装备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研究基于“北斗”导航定位系统的农机装备智能导航技术,探寻不同工作条件下的农机装备路径规划方法,构建面向农机装备的自动导航系统;研究面向定量喷施、移栽、采收的动态靶标快速识别技术,构建不同作业环境的作业目标识别系统;研究液态肥和农药变量对靶喷施,以及采摘、播种、嫁接等作业专用农业机器人智能化控制技术与设备,构建基于决策与控制技术的作物生长智慧管理系统。
(3)农业信息智能服务方法与系统
本方向重点突破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高效生产,番茄、黄瓜等主要设施作物高效管控,苹果、猕猴桃等特色果业精准管理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构建不同产业提质增效的信息化解决思路,具体研究内容包括:
海量农业信息组织管理与服务技术。针对农业信息海量、多元、异构的特点,研究基于云计算的农业信息组织管理方法,建立区域农业资源感知与服务理论,突破多维情境感知推演模型、农业知识并行计算与协同推理等关键技术,研究不同农业需求驱动的农业知识及资源个性化智能服务技术架构。
西部旱区粮食作物高效生态生产智能服务。重点研究条锈病、赤霉病等小麦、玉米主要病害早期预测与精准防控技术;融合“星-机-地”信息感知、农田水肥需求模型和决策方法,研发基于3S技术的多时空尺度作物水肥高效利用技术;建立融合气象信息的西部旱区粮食作物高效生态生产的智能服务平台。
西北特色果业全程质量安全智能服务。面向苹果、猕猴桃等不同特色果业生长特点,研究建立生长过程全程监测体系;探寻融合果树需求模型的施药和水肥调控等作业过程的智能决策、变量作业和自主信息记录与管理方法;研究面向特色果品内部品质和病害的无损检测方法和网络化装备,建立现代果业全程质量安全智能服务体系。
西北型设施蔬菜栽培精准管控智能服务。以番茄、黄瓜等主要设施作物为研究对象,融合作物生长状况与环境互作机理,集成研发面向设施生产的多元生理、生境、病害立体精准监测体系;探寻融合需求模型和实时信息的主要设施作物多因素协同智能调控方法;研制网络化变量控制终端,建立基于作物需求的设施蔬菜栽培精准管控智能服务系统。
西北主要大型牲畜精准管控智能服务。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大型畜禽健康感知平台,基于深度学习技术、大数据智能分析技术,开展奶牛、奶山羊等畜禽跛行、呼吸、发情,反刍行为分析方法研究;研发养殖场环境实时检测及智能饲喂机器人、奶牛瘤胃pH值及温度监测系统,建立大型牲畜精准管控智能服务精准管控智能服务系统。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本学科累计实验室及科研用房面积3000余m2(图1-4所示),拥有仪器设备总值近3000万元,初步形成了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平台。


C图1-4
另外,实验室已建立包括陕西阎良甜瓜试验示范站、泾阳蔬菜试验示范站、白水苹果试验示范站、洛川苹果试验示范站、杨凌科研温室等地区的18个试验示范基地。
6. 科研成果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点以农业生理生境信息先进感知、复杂农业环境信息可靠传输、农业精准生产模型与动态优化决策、农业物联网系统集成与智能服务等为重点研究内容,近三年,在研项目51项,其中国家级项目35项,省部级项目33项,累计经费300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专利50余项,试制样机18种,学科竞赛获奖40余项,获研电赛西北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全国总决赛优秀指导教师8人次,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7人,硕士研究生48人。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学科是以农业自动化技术、智能农业装备技术、农业信息与网络技术等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综合性应用学科,是推进我国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我国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保障。通过该学科领域的学习,学生将掌握“声-光-电-数-温-控”等综合技术,具有典型的“宽口径”特点,历届毕业生多就职于电子、物联网、智能制造、国家电网等大型公司,以及管理机构和高校。同时,该方向硕士生较大比例攻读浙江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康奈尔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大学博士学位。
8. 知名校友
陈帝伊,2013届博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教授,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所长)、党委副书记。
李峥嵘,2006届硕士,北京星闪世图科技公司总裁。
马严明,2008届硕士,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主任工程师,沙特Zain网络首席技术官。
(三)农业机械化工程
1. 专业概况
立足西北地区农业工程领域生产需求,将工程教育、创新创业理念与产业发展融入专业教育全过程,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科学制定培养模式,形成专业特色。面向现代农业装备技术、农产品加工、农业传感与智能检测、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等相关行业,培养具有基础扎实、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的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
2. 核心课程
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积分变换与数理方程、数值分析、工程伦理、科技论文写作、试验设计与数据处理、场论与复变函数、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技术、农业机电一体化技术、车辆工程学、离散元方法及应用、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高等工程力学、工程传热传质学、智能传感器技术。
3. 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操守;
(2)了解研究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精通的专业技能;具备勤于实践、思维缜密、创新设计的意识和素养;
(3)具有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以及善于组织、管理与领导的能力;
(4)具备在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生物环境与能源、农业传感与智能检测、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绿色电气与智能控制等领域创新研究的能力;
(5)掌握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熟悉研究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能力。
4. 研究对象
本专业主要研究领域:
(1)保护性耕作技术与智能装备。面向西北旱作农业可持续发展需求,以保护性耕作技术为核心,围绕小麦、玉米、油菜、牧草等作物,开展高性能播种关键部件及高速精量播种装备、少免耕播种关键技术与装备、仿生减阻防堵技术与装备等研究,重点突破土壤整备、高速精量排种、播深控制、智能测控等关键技术,研发适应西北旱区的保护性耕作配套装备,推动旱作农业生产绿色可持续发展。
(2)果园作业机械化技术及装备。立足苹果、猕猴桃、枸杞等西北特色林果,有效结合乡村振兴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农机农艺融合下薄弱环节智能农机装备产业需求,围绕授粉、疏花疏果、植保、采收等环节,开展果园作业机械装备、复杂地形作业机械装备、农用动力系统和智能化控制等方面的研究,突破多传感器融合的果园环境感知、机械臂运动控制算法、自主导航与路径规划、果实精准定位与采收等关键技术,通过智能化装备提升果园作业效率,降低人工成本,推动特色林果产业升级。
(3)丘陵山地农业生产机械化技术及装备。围绕丘陵山区地形、地质特点以及不同作物生产需求,开展丘陵山地无人机械、智能农机、多体机器人等方面的研究,重点突破轻量化动力系统、坡地耕作机械调平、防侧翻与自适应悬挂技术、地形匹配转向控制复杂坡面作业稳定性等关键技术,开发适用农机装备,推动丘陵山区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发展。
(4)农产品储运保鲜和加工装备与技术。围绕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以射频加热与干燥技术、多物理场耦合分析、生物效应与品质调控为研究方向,开展微生物与害虫的热致死机理、射频加热灭菌杀虫技术与产业化、农产品(食品)加工工程新技术(微波、射频波、超低压)、农产品介电特性及超低压果蔬采后贮运保鲜技术等关键技术,研发射频加工参数自适应控制系统及模块化装备,推动农产品加工向精准化、低能耗方向升级。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拥有陕西省农业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农业部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部苹果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黄河流域)机械化科研基地等多个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与西安亚澳农机有限公司、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西安圣华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榆林凯源农业机械化推广服务中心、重庆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兴通讯学院等为代表的30余个单位联合建立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现有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室68个,实验室面积8390平方米,设备7445台(件),仪器设备总值9840.5余万元。此外,我校拥有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信息平台,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134台(套),价值2382.94万元,均实行“专管共用,有偿使用”的原则,面向校内外开放,保证了研究生各项科研试验的顺利进行。
6. 科研成果
近年来,获授权发明专利68项,其中10余项专利已经转化或应用,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项;教师和研究生共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论文260余篇,在读研究生发表SCI、EI论文180篇,JCR1区、2区论文占56.2%,研究生导师作为通讯作者的SCI论文年人均发表1.7篇。近五年,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陕西省科技统筹重大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80余项,横向项目70余项,总经费3540余元。在旱作农业装备研发、农业装备智能控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1项(陕西小麦玉米生产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与配套机械化装备)、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1项(小麦宽幅沟播机播种质量提升技术集成示范与推广)。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近5年毕业生的总体就业率达到98.61%,毕业生就业行业分布:37.12%的学生进入制造业;17.42%的学生进入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3.64%的学生进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7.58%的学生进入教育行业;4.55%的学生进入农、林、牧、渔业;3.79%的学生进入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3.03%的学生进入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1.52%的学生进入建筑业、房地产业;11.36%的学生进入其它行业。

毕业生就业岗位情况:28.79%的学生进入国有企业;12.12%的学生进入高等教育单位;9.09%的学生进入科研设计单位;8.33%的学生进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41.67%的学生进入其它各类企业。28.79%的学生从事工程技术岗位;51.52%的学生从事其他专业技术岗位;9.85%的学生从事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6.82%的学生从事教学岗位;3.04%的学生从事其它岗位。

(四)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
1. 专业概况
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082803)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为陕西省重点学科。1994年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2000年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是生物学、环境学、能源学、建筑学、生态学、机电与智能化控制等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专业特色明显,具有良好的专业发展前景。本学科拥有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西部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部西北农村沼气科技创新基地、农业部沼气设备质检西北分中心、陕西省生物质能研究中心、农村能源环保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等农村可再生能源与生态农业研发机构。有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室30个,实验室面积2000平方米,设备120台(件),仪器设备总值1000余万元。生物质材料与能源化研究团队现有科研教学人员10人(其中国家林草局青年人才项目1人、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1人、陕西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1人),研究生20余人,该团队在生物质厌氧消化、热解干馏、功能材料和绿色生态农业工程技术等方面形成学科优势。
2. 核心课程
本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积分变换与数理方程、数值分析、工程伦理、农业传感与信息获取技术、科技论文写作、实验设计与数据处理、高等工程力学、生物能源工程与技术、工程传热传质学、农业生物环境与控制工程、农业生态与环境工程。
3. 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操守;
(2)了解研究领域发展动态与趋势,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门知识、精通的专业技能;具备勤于实践、思维缜密、创新设计的意识和素养;
(3)具有清晰思考和用语言文字准确表达的能力,以及善于组织、管理与领导的能力;
(4)具备在现代农业装备、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装备、生物环境与能源、农业传感与智能检测、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绿色电气与智能控制等领域创新研究的能力;
(5)掌握科学的试验研究方法,熟悉研究领域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具备新工艺、新装备、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推广能力。
4. 研究对象
本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一)生物质厌氧消化及MEC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生物炭及微生物聚合体介导厌氧消化解抑增效特性与机理、生物炭对互营氧化产甲烷微生物选择性定殖功能与机制、混合原料厌氧发酵调控机理与优质高产工艺、生物质厌氧发酵微生物代谢特性与功能调控、高效厌氧发酵工程技术及系统装备、基于石墨烯电极MEC的厌氧消化增效与沼气提纯机制。
(二)生物质固体及炭化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农林废物低压共混成型颗粒燃料化、物化协同活化法制备杜仲介孔活性炭的成孔机理、生物质热解炭化转换特性与潜力、生物质热解炭化优质高产工艺与装备、生物质热解炭化产品高值利用技术及配套装备、生物质高效低排燃烧设备。
(三)生物质气化及液化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生物质热化学转化与异相催化、木质素基催化材料制备、基于碳氢耦合机制的沼气离位脱碳工艺、沼气离位提纯过程生物-炭载体反应器构建、微生物电催化在促进原位沼气纯化过程中的质能转化机制、生物柴油动力特性、生物油转换特性。
(四)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与技术体系
研究内容:现代生态农业模式与清洁生产技术、厌氧发酵剩余物农用提质增效技术、沼渣-生物炭耦合农用特性与机理、沼液-木醋液耦合农用特性与机理、木焦油生态农用特性与机理、协同预处理对杜仲木材全组分解离机制研究、生态循环农业智能调控。
(五)农村节能与多能互补供热技术与装备
研究内容:高效低排节能炉灶炕、太阳能高效节能住宅、农村沼气-太阳能互补区域供热工艺与技术、生物质干馏-太阳能互补区域供热工艺与技术、生物质气化-太阳能互补区域供热工艺与技术、持续发展政策机制与措施。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该专业依托农业工程一级学科下的农业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学科平台、以及农业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西部科学观测实验站而设立。
该专业拥有总面积为1000多平米的实验楼,购置了厌氧发酵实验设备和沼肥指标检测仪器,拥有气相色谱仪、液相色谱仪、总有机碳测定仪、COD自动分析仪、BOD自动测定仪、全自动定氮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纤维素测定仪、红外沼气成分分析仪、生物数码显微镜、高速冷冻离心机、pH测定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原子荧光分光光度计、自动电位滴定仪、1/10000电子天平、便携式氨气检测仪、便携式BOD测定仪、便携式氮磷钾测定仪、便携式COD快速测定仪、便携式H2S分析仪、便携式ATP荧光检测仪等各种分析仪器设备,形成了沼气发酵与沼肥高值化利用技术创新实验研究平台。



6. 科研成果
专业团队主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8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18项,国家专利58项。发表学术论文共180篇,其中SCI/EI论文80篇,出版著作26部。本专业近年来研究生发表SCI/EI高水平研究论文30多篇,有2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4人获李建民专业奖学金、4人获国家级能源环境学科竞赛特等奖、8人获国家级能源环境学科竞赛一等奖。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该专业的主要就业方向为生物环境与能源工程专业科研院所,农业部门的能源环保机构,能源类企业和公司等,该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在社会相关部门都有一定的需求,就业前景良好。
(五)机械
1. 专业概况
机械工程是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各类机械装备和生产制造技术的重要工程领域。本学科以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和机械工程领域的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机械工程、农业工程一级学科,重点开展机械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机械设计与制造、过程控制及自动化、机器人与现代农业装备等方面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机电一体化、车辆工程、智能农业装备等4个培养方向,注重学科协同和校企合作,培养具有“深厚的三农情怀、强烈的创新意识、系统的知识结构、综合的实践能力、团队的合作精神”的机械工程领域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
2. 核心课程
本学科点专业核心课程包括:数值分析、积分变换与数理方程、高等工程力学、机械工程行业前沿讲座、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机械数字化设计制造、农业智能装备、机器人学、农业机电一体化技术、现代工程测试技术、现代无损检测技术、材料力学行为、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技术、人工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嵌入式系统开发及应用、有限元方法及CAE软件应用、离散元方法及应用、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无人机技术及应用、机械工程案例分析等。
3. 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类别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包括:
(1)遵纪守法,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强烈的事业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2)学风严谨、崇尚科学、勇于探索、追求卓越,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精神和思辨能力;
(3)掌握机械工程领域的设计、制造、控制、检测等基本知识,了解本领域发展动态,在本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与分析、制造与系统集成、研究与开发能力;
(4)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终身学习能力,能运用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解决机械工程领域的实际问题;
(5)学术视野开阔,能用外语进行必要的学术交流,人文素养良好,有一定的管理与协调能力。
4. 研究对象
本学科以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战略和机械工程领域的产业需求为导向,依托机械工程、农业工程一级学科,结合机械学科发展的新趋势,共设置以下4个培养方向:
(1)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开展CAD/CAE/CAM设计方法、新材料制备及表面工程、先进制造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2)机电一体化。开展机电系统控制、机器人关键技术、高性能传感器、产品性能测试与智能诊断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3)车辆工程。开展车辆发动机燃烧与排放控制、车辆动力系统分析与设计、车辆轻量化、新能源车辆、车辆安全与检测、车辆电子控制等方面技术的研究及应用。
(4)智能农业装备。开展农业信息感知与智能决策、精细生产自动化管控技术与装备、智能农机关键技术与装备等方面的研究及应用。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学院拥有农业农村部农业物联网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北方农业装备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西部科学观测实验站、农业农村部苹果全程机械化科研基地、农业农村部保护性耕作(黄河流域)机械化科研基地、陕西省农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农业信息感知与智能服务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机械化发展研究中心、杨凌现代农业国际研究院等9个科研平台。学院有专业基础及专业实验室68个,实验室面积8390平方米,拥有数字化农机-土壤多功能测试、精密排种性能测试、田间作业载荷测试系统、数字化设计及快速制造、机器人开发平台等100余台(套)大型和特色科研设备和5000多台(件)各类科学仪器设备,仪器设备总值1.14亿元,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优越条件。
注重校企、校站协同育人,目前与企业建立20多个实践基地,遴选校外合作导师50余名,在选题、实践等环节联合培养,搭建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就业创业于一体的培养平台,提升研究生工程技术的实战能力,促进高校与产业界对机械专业硕士生的协同培养。

校企合作签约暨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仪式
6. 科研成果
近5年来,学院科研与推广取得快速发展。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与课题、国家“863”计划课题、国家支撑计划课题、“948”项目、陕西省科技统筹重大项目等国家和省部级项目200余项。在旱作农业装备研发、农业装备智能控制、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技术、生物资源利用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获陕西省科技成果一等奖和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各1项,授权国家专利、软著14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0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被SCI/EI收录600余篇。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本专业的就业已形成跨学科、多行业的新形态,包括但不限于在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等从事机械相关的升学深造、教学科研、产品技术开发和生产管理等工作。人工智能和新工科时代已经来临,在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背景下,本专业的同学必将发挥自己的作用,紧随时代潮流,为科技发展和人类进步做出更大贡献。
(六)电子信息控制工程
1. 专业概况
电子信息控制工程领域是电子信息类别下的二级领域。电子信息类别控制工程领域结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信息感知及控制方面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农业信息化及相关行业领域中涉及的物联网系统、电子信息系统、控制系统、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的试验设计与验证、项目规划、项目实施、项目管理等实际工程问题,培养能够运用工程学理论和技术、现代化工具和平台给出科学、规范、系统化解决方案的电子信息领域高级复合型工程人才。
电子信息类别硕士学位授予点控制工程领域紧扣国家和我省农业转型升级重大发展战略需求,以为我国农业生产向智能化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智慧农业理论、方法与核心技术装备为目标,以农业信息智能感知、知识获取和智能化装备等智慧农业核心理论和方法为重点,开展农业信息智能感知理论与方法、生产模型与智能决策方法、农业装备智能控制理论与方法、农业信息智能服务方法与系统等研究,共设置先进感知技术与装备、智能控制与决策技术、机电系统集成与应用3个培养方向。
2. 核心课程
课程类别与学分要求 |
课程编码 |
课程名称 |
学分 |
学时 |
开课 学期 |
必修或选修 |
领域主干课 (=7.0学分) |
6152006 |
应用数理统计 |
2.0 |
32 |
秋 |
必修 |
6093015 |
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 |
1.0 |
16 |
秋 |
必修 |
|
pd7094011 |
算法设计与分析* |
2.0 |
32 |
秋 |
必修 |
|
pd7084028 |
线性系统理论* |
2.0 |
32 |
秋 |
必修 |
|
选修课 (≥8.0学分) |
6092004 |
最优化技术与数学建模 |
2.0 |
32 |
秋 |
选修 |
6094017 |
机器学习* |
2.0 |
32 |
春 |
选修 |
|
pd6092001 |
农业工程与信息技术案例 |
2.0 |
32 |
秋 |
选修 |
|
pd6093001 |
农业信息技术 |
2.0 |
32 |
秋 |
选修 |
|
6152003 |
数值分析 |
2.0 |
32 |
春 |
选修 |
|
6094028 |
深度学习 |
2.0 |
32 |
秋 |
选修 |
|
6093004 |
嵌入式系统设计方法 |
2.0 |
32 |
秋 |
选修 |
|
6094029 |
机器人控制技术* |
2.0 |
32 |
春 |
选修 |
|
6094030 |
强化学习与动态控制 |
2.0 |
32 |
春 |
选修 |
|
7083001 |
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技术 |
2.0 |
32 |
春 |
选修 |
|
7084014 |
农业物联网技术及应用 |
2.0 |
32 |
秋 |
选修 |
|
6083003 |
矩阵论 |
2.0 |
32 |
秋 |
选修 |
|
pd7084029 |
现代信号处理技术* |
2.0 |
32 |
春 |
必修 |
|
pd7084030 |
智能传感与检测技术 |
2.0 |
32 |
春 |
选修 |
|
pd7084033 |
非线性控制系统 |
2.0 |
32 |
春 |
选修 |
|
pd7084032 |
智能控制理论 |
2.0 |
32 |
春 |
选修 |
|
可在全校博士、硕士课程中选修 |
||||||
3. 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领域硕士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与能力包括:
(1)具备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守职业道德规范,在工程实践、科学研究中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优先;
(2)能够通过多种学习方式提升专业持续发展,更新和调整专业知识,以胜任电子信息工程行业技术的快速发展;
(3)具有创新思维,以及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应用领域产品研发、技术革新和工程科学研究的能力;
(4)能够应用专业以及职业相关的安全法规和专业技能,通过个人或者团队解决电子信息工程行业产品和装备生产中出现的问题,以提升产品和装备质量,并有利于改善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5)能够开展跨学科跨文化学习,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拓展新的职业发展机会。
4. 研究对象
(1)先进感知技术与装备。面向先进感知前沿技术发展需求,以智能传感与检测、视觉检测、光谱检测和物联网等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结合农情信息物联网、作物表型检测、设施农业与植物工厂、智慧畜牧等领域的应用需求,开展超声波信号、图像与视频信号、光谱信号、雷达信号的信息提取与智能分析方法研究,开发先进感知网络、信号检测和测量系统智能感知装备工程应用。
(2)智能控制与决策技术。面向智能控制领域前沿技术发展需求,以人机协同、群智感知、无人机遥感、复杂农业场景作业等智能控制与决策方法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面向智慧农业应用的现代信号处理技术、机器学习与智能算法、智能控制理论、强化学习与动态控制、最优化技术、图像分析与机器视觉等智能控制与决策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
(3)机电系统集成与应用。面向机电系统集成应用领域前沿技术发展需求,以复杂场景交互感知、优化决策算法、终端智能控制、机器人控制、人机交互等关键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面向智慧农业中等应用需求开展智慧农业中智能传感、模式识别、优化决策、自动控制等交叉融合、机电系统集成与智能化装备、应用研究工程应用研究。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具有完备的学科管理和研究生培养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完善,学风和学术道德制度健全,能有效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研究生生均培养经费充足,奖助体系完备。拥有农业农村部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信息感知与智能服务重点实验室等7个省部级科研平台,教学和科研实验室2500余平方米,各种教学和科研仪器1800余万元,初步形成了国内领先水平的科研平台。
|
|
植物光合生理量监测系统 |
气调保鲜实验箱 |
|
|
荧光数字成像系统 |
可见/紫外分光光度计 |
|
|
土壤环境与植物根系探测系统 |
60GHz 射频开发系统 |
|
|
作物荧光P700同步测量系统 |
矢量网络分析仪 |
|
|
低功耗测试仪 |
台式频谱分析仪 |
|
|
多通道植物茎流测试系统 |
太赫兹频域光谱系统 |
|
|
工业级CT成像系统 |
推扫式显微拉曼成像系统 |
|
|
全天候作物三维扫描仪 |
机载多传感器无人机平台 |
|
|
便携式光合速率测试仪 |
多功能机械臂测试平台 |
|
|
热红外成像仪 |
高性能GPU服务器图形工作站 |
|
|
叶绿素荧光测试仪 |
高光谱成像系统 |
学校有Springer、IOP、IEEE、Elsevier、Nature、Scienc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CELL PRESS全文数据库等外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资源系统等中文数据库。为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保障,有力支持相关方向的科学研究工作。
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长安大学、中科院植物所、西安光学精密研究所、阿里云计算有限公司、宁夏芯锐智联科技有限公司、江苏蒲公英无人机有限公司、杭州后稷数农科技有限公司、西安法士特汽车传动有限公司、陕西汽车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等研究所和企业建立了全面的合作,能够为专业硕士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平台和实践基地条件。
6. 科研成果
近五年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50余项,到位科研经费1200余万元,能够有效支撑控制工程领域专业人才培养。除利用“双一流”专项资金及配套支持外,通过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扩大研究范围。采取与企业共同研发、技术转让等形式,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快速提升学科实验室硬件水平和承担重大研发任务的能力。未来10年,结合学科主攻方向进一步提高究生培养水平和条件建设能力。力争获批国家级、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年均到位经费不低于3000万元;获批人才建设项目2个;争取省级及以上科技进步奖不少于3项。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电子信息类别控制工程领域硕士专业学位着力培养走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前列,服务电子信息工程领域发展的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高级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使研究生通过系统学习与科研训练,掌握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和人工智能等基础理论和前沿技术,借助控制、传动、检测、通信、计算机等技术,运用控制原理和方法,在电子信息工程领域独立从事相关理论研究、系统分析、控制与决策,项目设计与管理的能力,能够胜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政府部门、电子信息产业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教学、管理、应用开发等相关工作。
三、实验(实践)日常
1.实验新发现
在近期的试验中,我们围绕电致伸缩-多点感知的柔性抓手设计展开深入研究。通过将柔性材料与智能传感单元结合,抓手可精准识别果实形状与力度,大大降低采摘损伤率。
基于电致伸缩-多点感知的柔性抓手设计与试验
与此同时,我们还完成了五臂苹果采摘机器人的核心结构设计与关键部件测试。五臂协同机制与视觉-路径融合技术,使其具备更强的空间协作与效率优势。

五臂苹果采摘机器人核心部件设计与试验
此外,我们研发了直接注入式在线混药系统,可实现果园中按需精准配药,减少农药浪费并提升安全性。

直接注入式在线混药系统设计与试验
从仿生抓取到药液管理,这些试验不仅推动了智能农业装备的实际落地,也让“实验室里的灵感”变成“田间地头的工具”。
2.给未来师弟师妹的话
“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各位学弟学妹要甘于吃苦,勇于实践,坚守梦想,顽强拼搏,相信成功一定会属于自己。
——雷小燕 【2018级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欢迎加入控制工程这个充满魅力的领域!控制工程是一门融合多学科知识的前沿专业,它像一座桥梁,连接着理论与实践,让机器设备能够精准地运行。在这里,你们会接触到复杂的系统建模、先进的控制算法,也会在实验室里动手实践,感受从想法到成果的成就感。希望你们保持好奇心,勇于探索未知,不要害怕困难,每一次的挫折都是成长的基石。多与老师和师兄师姐交流,汲取经验。相信你们会在控制工程的道路上发光发热,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
——夏满 【 2023级控制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
3.专业实践与课题研究
专业实践环节由双导师和研究生结合实践单位所承担的科研项目共同确定,且校内、外实践累计时间不少于12个月,并提交工作日志及总结。专业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通过校内外导师在选题、指导和训练环节的联合培养,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工程技术的实战能力。


图 研究生进入企业进行专业实践与课题田间试验
4.学科竞赛
积极组织研究生参加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数学建模大赛、全国智能农机装备大赛等行业顶级赛事,从配备导师、选题、竞赛报名、聘请专家技术指导、学院统一经费管理、统一后勤保障等各个环节入手,做好学科竞赛的组织协调工作,让参赛师生无后顾之忧。

图 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
5.课余生活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积极举办研究生导学趣味运动会、师生羽毛球友谊赛、足球友谊赛、拔河比赛等活动,通过体育竞技与学科思维的深度碰撞,有效促进了研究生身心健康与学术科研的协同发展,助力学院导学关系和谐发展,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研究生扣上坚实一环。


图 研究生课余生活
四、校友寄语

1.李峥嵘【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空间信息专业博士,教授级高工,北京市(海聚工程)特聘专家,中关村高端领军人才入选者,中关村十大海归新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先后任澳大利亚航空自动化研究中心研究员、澳大利亚电网遥感事业部总监,现任星闪世图科技集团董事长】
寄语:非常怀念在西农机电学院学习的7年时间,这段时间是我人生和事业的基石,积累了知识,打磨了性格。感恩母校和学院老师的培养,感谢我的导师何东健教授言传身培养了我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方向感。欢迎大家报考西农机电学院,在这里你一定能收获知识和能量。

2.刘大洋【2012级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硕士研究生,2015级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专业博士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
寄语:虽已迈入新的人生阶段,时刻不忘西农的点点滴滴。感谢母校的培养和教育,感激恩师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关怀,“诚朴勇毅”这四字箴言一直伴我勇敢前行。愿每一位“新西农人”脚踏黄土,胸怀社稷,不忘初心,追求卓越。祝亲爱的母校再谱华章,更铸辉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