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 专业解读

028 乡村振兴学院专业解读

发布日期:2025-10-31   阅读次数:


一、院长寄语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学是在新发展阶段,学校深入学习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立足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服务国家乡村振兴使命、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回信精神的重大举措。于2021在教育部备案获批的新型交叉学科,设有乡村发展与规划、乡村形态结构与功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研究四大研究领域,依托乡村振兴学院和乡村振兴战略研究院的13个中心等平台和韩城、延安河庄坪镇、内蒙古乌海等地建的18个基地,以及风景园林学、农林经济管理、农业资源与环境、作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和师资优势,通过“跨学科、跨学院、跨行业、跨区域”师资队伍组建、平台资源整合,按照双元驱动、五育并举、厚基强技、校地(企)协同的思路,面向服务国家乡村振兴重大战略,聚焦乡村发展基础理论问题及应用技术需求,旨在培养志愿服务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拥有三农情怀,熟悉国内外乡村发展前沿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备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和管理素质,能够运用相关研究的工具和方法对乡村发展进程中的基础规律、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专业型、应用型和实践性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助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

亲爱的同学们,在践行乡村振兴的伟大使命中,放飞梦想,在广阔乡村天地上,成就自我。

二、专业解读

1.专业基本情况

乡村学是以乡村为基本研究单元,基于作物学、农林经济管理、社会学、风景园林学、农业资源与环境学科,构建知识体系、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的一门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学科领域。

乡村学是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重大需求为目标,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构建知识体系,多领域协同攻关乡村振兴过程中的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多部门联动培养多层次高级专业人才,旨在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构建知识创新、技术服务、人才培养的新型交叉学科。

2.专业核心课程

乡村学概论、乡村规划设计、乡村产业导论、作物生产概论、实用动物养殖技术、乡村生态环境导论、乡村文化概论、农业资源与区划、3S技术应用、土地规划与土地管理、公共管理学、农村社会学、社区工作理论

3.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培养具备扎实农村发展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能够运用其中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 “三农”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的理论性和专业型的高层次人才,服务于政府机构、事业单位、科研机构和社会组织,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诚信公正,科学严谨,学风端正,具有服务国家和社会的高度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学术道德和创新创业精神。

(2)业务水平掌握农村发展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熟悉乡村振兴战略、国家农业政策和法律法规;熟悉我国“三农”现状,了解国际新农村发展动态和趋势;具有较强的农业发展规划、农村公共管理、农村社会发展调查、农业农村发展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技能。

(3)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学科专业外文文献,拥有宽广的国际视野,能够将国际先进农业发展模式、景观规划案例与产业发展模型应用于我国乡村发展,并具有较强的外文写作和国际交流能力。

(4)崇尚科学,具有献身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研究的探索精神、严谨的科研作风和良好的团队合作能力。

(5)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4.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乡村发展与规划、乡村形态结构与功能、乡村生态环境和乡村治理与文化建设研究四大领域。

5.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乡村振兴学院目前已建成延安宝塔区、韩城、武功、淳化、富平等18个研究生校外实践基地,为乡村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基础。

6.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

初步构建了包含建设标准、实施方案、监测指标、评估体系等系列乡村振兴理论体系。提交各类咨政建议或报告80余份,其中被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和采纳10余份;编制发布乡村振兴蓝皮书、乡村振兴动态、标准化引领乡村振兴动态等智库报告10余篇。

按地域开展地方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完成陕西省韩城、城固、彬州、淳化、武功、三原、杨凌等(县/区/市)乡村振兴规划编制20余项。

7.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乡村学领域人才服务中国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途径广阔。一是我国未来农业呈现“三产融合、主体多元、绿色发展、健康引领、装备智能、全球配置”六大特征,迫切需要跨农、林、水、工、信息和经管等多学科交叉的乡村学人才,推进产业振兴。二是我国未来乡村呈现“人本化、生态化、宜居化、智能化、产业化”等特征,对乡村产业发展、乡村生态宜居规划、乡村有效治理等复合型人才提出了广阔的新需求。三是伴随着绿色可持续理念和信息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未来乡村将被重新定义和塑造,亟待复合型乡村学人才推动乡村绿色化和智能化变革。

各级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高校研究院所及服务乡村振兴相关企业。

三、实验(实践)日常

在泥土与星田间,读懂大地的心跳

亲爱的师弟师妹:

欢迎拥抱这片充满生机的田野!乡村学,是用脚步丈量、心灵感知的鲜活课堂。

你的“实验室”在晨曦微露的麦田,在炊烟袅袅的村落,在溪流潺潺的山谷。顶着日头,与乡亲蹲在地头记录作物;带着问卷,在屋舍间倾听沉淀时光的故事;在繁星院坝里,与伙伴激烈讨论如何将数据转化为乡村改善方案——这就是我们的实践日常。

 

每一次躬身入局,都是对理论最生动的注解。困惑与疲惫常在,但豁然开朗的喜悦、连接土地的踏实、见证微小改变的满足更深刻。它磨砺心志,滋养情怀,让我们真正读懂“乡土中国”,获得行动的力量。

期待你加入,和我们一起俯身泥土,仰望星空,在这深厚的土壤里扎根、生长,成为乡村未来的书写者!

——段嘉嘉【2024级乡村学博士研究生】

亲爱的师弟师妹们,欢迎你们成为乡村振兴学院的一员。乡村学的意义深远,它宛如一座桥梁,连接着传统与现代、乡村与世界。在乡村学的探索中,我们不仅能挖掘乡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传承那些珍贵的民俗与传统技艺,还能为乡村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乡村学让我们有机会用专业知识,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出谋划策,助力乡村经济腾飞;也能为乡村的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贡献力量,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保留独特的魅力。选择乡村学,就是选择了一份为乡村发展、为乡村振兴奉献的责任与担当。

愿你们在乡村学的研究道路上,始终保持对乡村的热爱与敬畏,不断探索、勇于创新。愿你们的努力能让乡村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也愿你们收获一段充实且意义非凡的研究生时光。

——王满满【2024级乡村学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