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 专业解读

013 生命科学学院专业解读

发布日期:2025-10-31   阅读次数:

 一、院长寄语

image.png

院长简介:王存,教授,博士生导师。兼职陕西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植物生理学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植物营养与肥料学会植物营养分子生理专业委员会委员、JIPB编委和《植物生理学报》编委等;陕西省青年科技标兵和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等基金多项。近五年,以通讯作者在Science Bulletin、Molecular Plant、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Plant Cell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入选ESI1%高被引论文,5篇论文Highlight/Spotlight/Commentary点评,研究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和认可,受邀在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做特邀报告30余次。

寄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学校建校90年的文化积淀和持续增长的综合竞争力,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生命科学前沿,培养拥有“三农”情怀和创新精神,具有坚实理论基础、系统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能够胜任生命科学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学术精英和技术领军人才。

90余年来,一代代生命人为提高研究生的教育水平不断开拓进取,坚持守正创新。使学院师资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学科平台、研究基地、实训基地的构建取得了长足发展,在学术交流和科研表现方面不断精进。现有正高级教师49名,副高级教师60名,博士生导师54名,硕士生导师28名,国家级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4人,省部级人才计划入选者20余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4人,校级人才计划入选者19人。拥有6个国家和省部级支撑平台和西北地区最大的植物标本馆,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

在这里,你将得到育人功能完善、育才体系健全的课程体系的培养,置身于特色鲜明、国内一流、世界领先的实验平台开展科研工作,与国际国内知名的专家教授交流学习、探讨科学问题,感受到“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学院精神,领略到丰富多彩的科研生活。

生命科学学院欢迎您的加入,让我们一起“立足杨凌,面向全国;立足中国,放眼全球;立足生命,造福人类。”

二、专业解读

(一)植物学

1. 专业基本情况

植物学专业隶属于生物学一级学科,主要研究植物界从群落到个体、从宏观到微观各层次的生命活动规律、演化及其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秦岭、黄土高原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药用价值、观赏价值的豆科、唇形科、蔷薇科、小檗科、茄科等以模式植物拟南芥等为研究对象,综合植物系统分类学、生物地理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因组学和代谢组学等方法,从植物多样性与系统进化、次生代谢调控、生长发育与逆境生理、资源高效利用等方面开展研究,揭示植物分类与系统进化、植物次生代谢调控、植物抗逆的生物学机制,为植物资源的发掘与高效利用提供支撑。与农、林、牧、园艺、医药、环境保护等应用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本专业面向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类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立足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围绕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农业大学的奋斗目标,紧扣当前生物学发展趋势与研究前沿,瞄准生物产业国际前沿及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科研范式,在植物学及相关领域具有重要影响,为生物学一流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2. 专业核心课程

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信息学、高级细胞生物学、进化生物学、高级植物生理学、植物显微技术、基因工程原理、分子遗传学、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植物次生代谢等课程。

3. 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扎实的数理基础与科学思维:具备良好的生物学、化学(尤其有机化学、生物化学)基础,以及数学、统计学能力,拥有严谨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强烈的科学好奇心与实践能力: 对探索植物生命现象充满兴趣,乐于并善于动手进行实验室精密仪器操作、野外考察及长期观察记录。

卓越的学习与信息处理能力:熟练掌握中英文文献检索、阅读与批判性分析,具备运用生物信息学工具及持续学习前沿技术(如组学、基因编辑)的能力。

严谨细致与坚韧耐心: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细致的观察力和面对复杂实验、长期研究的专注力与耐心。

生态责任与适应能力:深刻理解植物生态价值,具备环境保护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责任感,并能适应野外工作的挑战。

良好的沟通协作能力:善于与导师、团队成员及跨领域专家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

4.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研究(学习)对象涵盖植物界生命活动的多层次、多维度:

⑴ 宏观层面

植物多样性与系统进化:研究不同植物类群的形态特征、分类、系统发育关系、起源演化与生物地理分布。

植物与环境互作:研究植物个体、种群、群落如何适应和响应环境变化(特别是西北干旱半干旱环境),包括植物生态学、植物资源保护与利用。

⑵ 微观层面

植物生长发育调控:研究植物从种子萌发、营养生长到开花结果的分子、细胞和生理机制。

植物逆境生理与分子生物学:深入研究植物抵抗干旱、盐碱、高温、低温、病虫害等生物及非生物胁迫的生理生化基础、信号转导通路和关键基因功能。

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深入研究植物(尤其是有重要经济、药用价值的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如生物碱、黄酮、萜类)的生物合成途径、调控网络及其生物学功能。

植物功能基因组学与生物信息学:利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代谢组等多组学技术,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解析植物重要生命过程的遗传基础和调控网络。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基于“1+X”模式的导师组培养模式,与美国史密森研究院、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英国爱丁堡大学、中科院植物所等单位建立了稳定的、实质性合作关系,推动研究生国际化、联合化培养。

学校大型仪器共享平台、生命科学研究平台、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心等,为植物学研究生的培养创造了充分条件。拥有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实验室、植物逆境生物学实验室、生物资源转化及利用实验室、植物次生代谢研究室、植物采后研究室、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研究条件。

image.pngimage.pngimage.png

试验示范基地                                                     实验室                                                             研讨室

6. 目前已有科研成果

(1)系统与进化植物学方向:综合基因组学、分类学、形态学等证据开展了有关类群的花发育形态学、系统发育基因组学和生物地理学研究,在Annals of Botany、Journal of Systematics and Evolution、Botanical Journal of the Linnean Society等国际主流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曾获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

(2)药用植物次生代谢方向:通过反向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理论与手段系统研究植物次生代谢与调控分子机制,深入解析药用植物活性成分合成调控的信号转导途径,挖掘了包括JAZ、NPR、MYB、TGA等在内的多个关键调控因子及调控机制,在Plant Physiology、New Phytologist、the Plant Journal、Molecular Plant、Horticulture Research、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BMC Genomics等国际主流期刊发表论文50余篇。

(3)采后生理方向:高CO2气调对核桃鲜贮的原理与技术研究成为鲜核桃大规模贮藏的主流技术、鲜食枣的保鲜技术已通过新疆昌吉红枣试验示范基地推广应用、鲜切花采前处理保鲜技术、苹果品质无损伤检测技术已经申请3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在Postharvest Biology and Technology、Horticulture、Environment and Biotechnology等杂志发表论文多篇。

(4)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方向:从改善植物水分利用和光合能力角度,揭示了提高植物抵抗非生物胁迫逆境生理生化机制,为植物的抗逆育种提供了研究基础和技术方向。在New Phytologist、Molecular Plant、Plant Physiolog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BMC Plant Biology、Plant Physiology and Biology等国际主流杂志发表论文40余篇。

7. 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7.1 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高度多元化,主要分布在以下核心领域:

(1) 学术科研与高等教育

深造研究:进入国内外顶尖高校、科研院所(含中科院系统及国际合作单位)攻读学位,投身植物学前沿研究。

科研岗位:在高校、科学院(农、林、中医药等)、研究所担任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开展基础与应用研究。

教学岗位:在高校、中学从事生物学、植物学相关教学工作。

(2) 生物技术与现代农业

研发与应用:在种业公司(育种、分子标记)、生物技术企业(基因编辑、组学服务、生物制剂)、园艺公司(花卉果蔬育种栽培)、药用植物企业(活性成分、代谢工程)担任研发、技术支持、生产管理。

技术推广与服务:在农业推广站、种子站、农业园区、农场、特色试验站(如安康中药材站、旱区作物逆境国重)等机构,从事技术指导、品种选育、生产管理。

(3) 医药健康产业

药物研发与生产:在制药、保健品企业,参与中药现代化、天然药物活性成分研究评价、植物源新药开发、植物提取物生产等环节的研发、质量控制、技术支持。

(4) 环境保护与生态治理

在生态环境部门、自然保护区、环保组织、生态修复公司等,从事植物资源调查保护、生物多样性监测、生态修复(如植被恢复)、环评等工作。

(5) 检验检疫与质量安全

在海关、检验检疫机构负责植物及产品检疫、物种鉴定、有害生物防控;在质监部门、第三方检测机构从事农产品、食品、药品、化妆品等植物相关产品的质量安全检测认证。

(6) 公共管理与服务

报考林业草原、农业农村、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市场监管等部门的公务员或事业单位岗位,从事植物资源管理、生态保护、农技推广、市场监管等。

(7) 创新创业

依托科研成果,在特色农业、功能食品、生物医药、园艺花卉、环境修复等领域创办科技型企业。

7.2 就业前景

植物学专业毕业生具备深厚的生物学理论基础、扎实的实验技能和解决复杂生物学问题的能力,就业领域广泛,前景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文明、大健康产业、乡村振兴等战略需求高度契合,既可在基础研究领域攀登科学高峰,也可在生物技术、农业、医药、环保等应用领域大展身手,服务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职业发展路径多元且前景广阔。

8. 知名校友

窦道龙,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农业大学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获得教育部自然科学一等奖和大北农科技奖等奖项。在MolecularPlant、Naturecommunications、Plant Cell等期刊发表论文150余篇,被引用6000余次。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特聘教授和江苏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等资助。

赵毓,华中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名师;教育部一流本科课程评审专家。水稻发育生物学和表观遗传学。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农业农村部转基因专项和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在Nature Genetics, Nature Plants, PLoS Genetics和Plant Cell等国际权威杂志发表研究论文50余篇。获得湖北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二等奖;湖北省细胞生物学会第三届优秀青年学者奖。

何志贵,教授,桂林旅游学院食品与健康学院院长,桂林市拔尖人才。主要从事药食同源食品研发、益生菌与膳食互作等研究方向。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广西重点研发项目及各类省部级厅局级项目20多项。发表论文50多篇,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广西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广西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徐伟洲,教授,榆林学院现代农业产业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人工草地高效栽培与管理等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陕西省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攻关项目等省部级本科教学质量工程项目5项,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省级项目16项,发表论文30篇,授权国家专利9件,主编出版专著2部,制定技术标准2项。入选陕西省级人才等人才称号5项。荣获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奖三等奖等3项。

(二)微生物学

1.专业基本情况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微生物学专业是学校农业科学优势的重要体现,专注于农业和环境微生物学的前沿研究。专业现有导师23人,其中包括1位国家级领军人才、1位国家“863”计划项目首席专家、2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位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和2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这支由国家级人才领衔、中青年学术骨干为主体的师资队伍,结构合理,创新能力强,为学生提供了高质量的学术指导。

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旱区豆科植物根瘤菌多样性及其污染土壤生态修复机理。细菌六型分泌系统的功能研究及效应蛋白鉴定。细菌生物膜形成及运动性的调控。有机污染物降解及生物质利用。植物内共生微生物组对作物的促生抗逆功能研究。生物质定向酶解关键技术及微生物代谢调控。酶及微生物在固体电极表面的产电及电子转移机理。

这些研究方向紧密结合西北地区农业和环境需求,体现了专业在解决实际问题上的特色。学校作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国际合作平台,为微生物学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农业和环境保护的重视,微生物学在土壤改良、作物增产和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前景日益广阔。本专业毕业生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均有良好的发展空间。

2.专业核心课程

微生物学专业的核心课程设计全面,涵盖理论与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应用技能。主要课程包括:微生物学:介绍微生物的基本结构、功能和分类。微生物生理学:研究微生物的代谢和生长特性。微生物遗传学:探讨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和基因调控。系统生物学:分析微生物在复杂系统中的作用。基因工程原理和技术:教授基因操作和分子克隆技术。高级分子生物学:深入研究分子生物学的前沿技术。高级生物化学:探讨微生物相关的生化过程。高级生物信息学:培养数据分析和组学研究能力。生态与环境微生物学:研究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现代微生物学专题:介绍微生物学的最新研究进展。这些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从基础理论到前沿技术的系统训练,为学术研究和产业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3.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报考微生物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以下基本素养:扎实的学科基础:对生物学和化学有较好的理解,能够掌握微生物学相关的理论知识。实验操作能力:具备基本的实验室技能,如微生物培养、分子生物学实验等。科学探究精神:对微观世界充满好奇,愿意通过实验和研究解决科学问题。团队合作与独立思考:能够在团队中协作,同时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细致与耐心:微生物学研究需要精确地操作和长期地观察,学生需具备细致的工作态度。这些素质将帮助学生在专业学习和科研实践中取得优异成绩。

4.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微生物学专业的研究对象是微生物及其在农业、环境和生物技术中的作用。学生将深入学习微生物的多样性、功能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应用,特别是在以下领域:农业微生物学:研究根瘤菌、内生菌等对作物生长和抗逆性的促进作用。环境微生物学:探索微生物在土壤修复、污染物降解和生态恢复中的功能。生物技术:开发微生物在生物质利用、酶解技术和产电过程中的应用。通过系统学习,学生将掌握如何利用微生物技术解决农业生产和环境治理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研究方法,确保学生理解其研究的实际意义和社会价值。专业对“旱区”的独特关注,进一步将这些相互作用置于一个特定的、具有挑战性的环境中,突显了专业对区域和国家发展的独特贡献。这与国家在环境微生物学、可持续农业和生物制造领域的战略优先事项高度契合,表明专业能够响应社会需求,并对解决紧迫的全球性挑战产生重大影响

5.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生命科学学院为微生物学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坚实而卓越的平台支撑。依托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核心,同时建设有陕西省农业与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构建了多层次、结构合理的科研体系。此外,学院还设有微生物研究中心、生物信息研究中心、旱区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以及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等一批特色研究机构,为学生提供了广泛而深入的科研实践机会,使其能够直接参与国家及地方各级重大科研项目。

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作为核心科研平台,不仅彰显了专业在国家层面的科研实力与学术影响力,也代表着充足的经费投入与先进的科研设施。这为学生创造了参与高水平科研项目、接触前沿技术资源的重要契机。多层级科研平台的协同发展,从国家级到省部级实验室,再到专业研究中心,涵盖了从基础科学探索到应用技术研发的广阔领域,极大地拓展了学生的专业视野与实践能力,切实支撑了微生物学专业在教学与科研方面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为支撑前沿科研,学院建设了高性能计算平台和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配备高通量测序仪、质谱仪、超分辨显微镜等先进设备。这些现代化科研工具为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提供有力保障,使学生掌握国际前沿技术,夯实科研与职业发展的基础。高性能计算与共享平台的广泛应用,对微生物学中日益增长的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研究至关重要。学生得以在课程中接触高端技术,熟练使用复杂分析工具,显著提升专业技能和未来就业竞争力,充分对接国际研究与产业标准。此外,专业与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设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常态化实习机会。学生通过企业实训,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研发和生产,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深入了解行业需求。这一校企协同育人模式有效衔接“产学研”体系,增强了学生的实践经验和职业规划能力,显著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和职业适应力。

6.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

(1)解析了多种作物根际微生物群落演替的模式和驱动机制,探索了人工合成微生物群落构建的理论和方法,为多渠道调控根际微生物群落实现作物高肥效和抗逆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径;明确了微生物在玉米/大豆间作体系氮磷养分转化和高效利用中的关键作用;探究了内生菌在作物抗旱中的效应机理;阐明了黄土高原退耕还草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时空演替动力学特征,对我国旱区农田生态恢复和环境治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在细菌六型分泌系统与微生物抗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开辟了该领域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揭示了农田污染土壤微生物的响应模式,获得植物根际原位驯化的有机污染物降解菌群;明确了重金属砷污染物的生态毒性评价、环境污染过程中的微生物效应;构建了微生物-植物-生物炭协同修复镉污染土壤技术;发现多种添加剂、微生物菌剂能促进重金属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

(3)开展豆科植物根瘤菌共生互作选择机制及其生态适应性研究。研发生物信息学分析的新方法、新流程和新软件,更充分地挖掘组学数据的价值;揭示了Rhizobium属根瘤菌质粒基因组的演化动态性;揭示了M. amorphae CCNWGS0123三型分泌系统及效应因子与刺槐建立共生关系中的作用。构建了蒺藜苜蓿CRISPR-Cas9基因编辑体系,揭示了植物PC家族基因、巨噬细胞迁移抑制因子MtMIF3、核糖体蛋白RPL22等在豆科植物共生结瘤中的作用。

近5年来,本专业导师累计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陕西省科研项目等各级项目50余项。主要理论创新成果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等奖项。在Nature Food,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Microbiome、The ISME Journal、Global Change Biology、Soil Biology & Biochemistry、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等国际知名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

7.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多元化就业路径:科研、教育与产业融合并进。微生物学专业毕业生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和持续走高的就业率。其中约50%的毕业生投身高校、科研院所或企业研发部门,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教学管理工作,充分体现了本专业在高层次科研人才培养方面的突出优势,尤其在研发驱动型行业中备受青睐。毕业生主要就业方向涵盖:高校与科研机构: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教学及科研管理等工作,是推动学术创新的重要力量;企事业单位:在生物医药(制药、疫苗)、食品科学(发酵、食品安全)、农业生物技术(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生物修复)及生物能源等领域,承担研发、生产、质量控制及市场拓展等职能。依托稳定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在校期间可参与实训实习基地的各类项目,提前接触实际工作场景,增强岗位适应力。这种产学研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有效弥合了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

行业发展趋势与人才战略:前沿技术引领新兴产业。当前,微生物制造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凭借其环境适应广、工艺路径多、经济潜力大,正逐步成为生物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尽管我国在核心菌种自主化、前沿技术突破及关键设备自主研发方面仍面临挑战,但整体发展进程已与国际基本并轨。未来,微生物制造将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构建具有智能决策与执行能力的信息物理系统,推动产业链向标准化、智能化转型。这一趋势对具有交叉学科背景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本专业在微生物基础、应用生物技术及交叉融合方面的深厚积淀,具备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独特优势。通过强化自主研发、加速成果转化、推动工业落地,专业将为国家打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实现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8.社会上对本专业的误区

社会上对微生物学专业仍存在一些误解,较常见者如将其仅视为与病原体相关的研究,或认为其研究内容过于微观、缺乏现实应用。事实上,微生物学的研究范畴涵盖环境、农业、工业等多个方向,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农业增产、生物能源开发、新药研发等诸多领域,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另一个误区是将微生物学视为理论性强、实践性弱的学科。事实上,本专业实践性极强,涵盖大量实验课程与科研训练,学生需熟练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平台与高端仪器设备,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毕业生不仅理论基础扎实,更具备卓越的动手能力与科研素养。

9. 知名校友

焦硕,现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学院副院长,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陕西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青年项目)与全国博士后创新人才计划等人才资助;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分别取得理学学士(生物技术)和理学博士(微生物学)学位。长期专注于土壤微生物生态学,借助生态系统生态学、地统计学与气候变化科学等跨学科方法,结合野外调查、原位试验与温室控制实验,并运用高通量测序微生物组学与培养组学技术,系统解析土壤微生物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对环境变动的生态机制,挖掘农田核心微生物组以调控土壤健康,探究植物微生物组的生态功能。

林金水,2017年毕业于生命学院微生物学专业,博士,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陕西省黄土高原资源植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陕西省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首席科学家,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SFC)和瑞士国家科学基金(SNSF)通讯评审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人才项目评审专家、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产业创新链项目、中国知网评审专家。主要从事病原菌的致病机制和生防菌的生防机制研究,同时进行逆转细菌耐药性的抗菌新策略、植物源抗菌增效剂、抗毒力中药单体和微生物功能性菌株的开发利用研究。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10件(已转让3件)。2018年入选陕西省普通高校“青年杰出人才”,2020年入选陕西省“特支计划”区域发展人才,2021年入选延安市第一批“圣地英才计划”圣地名家工程人才。

(三)遗传学

1.专业基本情况

遗传学是探究生物遗传与变异规律的科学。人类对遗传规律的应用可以追溯至史前人类对农作物和家畜的驯化。近年来,随着测序技术和基因编辑等新技术的突破,遗传学的前沿发展日新月异。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专业围绕比较与进化基因组学、表观遗传学、生物重要性状形成的遗传调控机理、生物重要功能基因挖掘与功能研究、营养信号遗传调控网络等研究方向,开展前沿基础研究,不断增进对基因型和环境共同作用决定生物表型等基础生命科学问题的认识,为分子设计育种等应用提供理论支撑。遗传学专业现有一支以国家级领军人才为代表的高水平导师队伍,其中教授18人,副教授25人,博士生导师15人,硕士生导师28人。

2.专业核心课程

遗传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包括高级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高级生物信息学、分子遗传学、分子进化、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植物发育生物学等课程。

3.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具有较扎实的专业基础,掌握遗传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了解本学科的前沿和动态,对相近学科有所了解;掌握一门外国语, 能熟练阅读和准确理解与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并具有一定的外语听、说、读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独立从事相关专业的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相关专业技术工作能力;具有团结合作和勇于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健康的心理和体魄。

4.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遗传学专业主要针对植物、动物、微生物等对象,开展遗传学相关研究。目前遗传学科点的研究主要包括四个大方向:植物生长发育的环境响应机理;比较和进化基因组学研究;表观遗传学研究;微生物分子遗传学研究等。

5.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遗传学学科点依托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学教学科研平台等平台,以及学科点各PI实验室,能够满足研究生科研中的仪器需求和条件保障。

6.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

近五年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基金项目20余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在Science、Nature Plants、Molecular Plant、EMBO Journal、PNAS、Plant Cell、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New Phytologist、Plant Physiology、Plant Journal、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Journal of 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等国际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发表高水平SCI论文百余篇。

7.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遗传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发展方向为在国内外高校进一步从事博士后和博士研究生训练,在高校、科研院所从事科学研究、技术研发,以及教学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也可在生命科学相关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学研究或其他有关技术和管理工作。

8.知名校友

鲁非,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杰青。1999年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学硕连读专业,期间从事生物信息、群体遗传及数量遗传学研究,2005年获得遗传学硕士学位。随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学研究所攻读博士,期间从事水稻比较基因组学的研究,2010年获得遗传学博士学位以及中国科学院优秀毕业生称号,毕业论文入选中科院优秀博士毕业论文。2010年至2014年在康奈尔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4年至2017年在康奈尔大学任研究助理,进行玉米、木薯以及其他能源作物的数量遗传学及基因组学研究。2017年回国担任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主要围绕小麦进行数量遗传学、群体遗传学,以及基因组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近年来在小麦基因组学以及适应性进化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进展,受邀担任《遗传》《植物学报》、JIPB、Science Bulletin等杂志编委,中国植物学会植物生理及分子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遗传学会数量遗传学分会(筹)委员;2022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以及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卫志明青年创新奖”。

贾敏,女,汉族,1991年9月出生,陕西富平人,2013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9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遗传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9年9月-2025年5月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现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教授。

(四)细胞生物学

1.专业基本情况

本专业属生物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招收细胞生物学学术型硕士、硕博连读和博士研究生。下设三个研究方向:逆境细胞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理与病理、干细胞与基因工程。专业特色是以植物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其响应胞外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矿质及养分条件、生理病理环境的信号转导机制、基因与基因组功能、干细胞及相关分子机制等方面开展研究,深入解析并阐明细胞发育及其与环境互作的细胞分子调控机制及其信号转导途径,为作物(植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能源化及环境修复应用提供分子基础。本学科专业现有硕士研究生导师14名,博士研究生导师9名,自2010年起已累计培养硕士研究生106名,博士研究生29名。

2.专业核心课程

生命科学前沿进展(博士)、分子细胞生物学前沿专题(博士)、生物信息学、分子生物学、分子细胞生物学、高级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研究技术、细胞生物学研究进展等课程。

3.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专业考生应具备系统而扎实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掌握生物学研究的基本方式、基本技能;具有较为宽广的学科视野,了解当前细胞生物学学科前沿;对细胞生物学相关研究具有浓厚的学习和研究兴趣,具有致力于本学科发展和科技进步的理想与信念。

4.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本专业主要开展细胞发育及其与环境生物与非生物互作的机制研究。研究对象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研究内容包括但不局限于:(1)细胞响应外界生物与非生物胁迫的细胞与分子机制;(2)细胞响应矿质及养分条件、生理与病理环境条件的信号转导;(3)细胞发育相关基因与基因组功能解析;(4)干细胞及相关分子机理研究;(5)利用基因编辑、合成生物学等先进生物技术开展作物(植物)优异种质资源发掘、能源化及环境修复应用,以及有效物质合成等。

5.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本专业导师及其团队共有独立科研实验室共计900多平方米;依托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旱区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以及学校与生命科学学院的生物仪器共享平台;具有学校曹新庄等试验农场、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安康中药材试验示范站等试验基地。 

6.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

(1)围绕植物离子跨膜运输机理开展系列研究,发现高锰胁迫激发Ca2+信号,并解码了Ca2+信号拮抗调控植物锰稳态的分子机制;揭示了CBL1/9-CIPK1-PYLs功能模块负反馈调控植物抗旱性的重要机制;发现了ABA调控低氮胁迫的直接证据;发掘了一系列调控植物水分与养分吸收利用、重金属等的新基因和新机制。

(2)在油菜抗旱以及油菜、拟南芥的叶片衰老调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进展。揭示了钙依赖的蛋白激酶通过介入脱落酸信号转导与气孔开度调控抗旱的机制;明确了WRKY与NAC家族的转录因子通过调控活性氧与水杨酸的稳态平衡调控程序性细胞死亡与叶片衰老的分子机制。这对通过分子辅助的手段,改良油菜的抗逆性并最终确保逆境条件下的稳产,提供了有价值的候选基因,并奠定了一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3)致力于细胞信号转导引发的蛋白质磷酸化修饰在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和肿瘤发生中的作用机制。研究方向包括:母源性印记保护因子PGC7及其互作蛋白在小鼠早期胚胎发育进程中的功能及机制;维生素C受体SVCT2介导的信号转导途径及其抗肿瘤作用机制。

(4)以小麦、水稻等大作物为研究对象,通过大规模表型鉴定和GWAS分析等进行了作物与环境互作细胞分子机理、抗逆优异性状关键基因挖掘与功能解析,以及优异性状调控的分子基础与遗传网络解析等研究,明确了水稻OsMRLK63介导植物耐旱性的分子机制,鉴定到与小麦穗发芽相关的QTL位点102个,耐旱相关QTL位点146个,筛选到关键基因15个,发现了TaABI3/TaSnRK2.1-TaPI4K、TaABI3-TaATG8、TaMKK6-TaMAPK6-TaABI4等多个小麦耐逆分子调控模块。

本专业自2010年以来累计承担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家优青、面上和青年项目等共225项,累计到位经费1700万元;承担教育部、农业农村部和陕西省重点研发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共50项,累计到位经费1000万元;在Molecular Plant、PNAS、Current Biology、Science Bulletin、New Phytologist、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Plant Cell & Environment、Plant Journal等国内外著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80余篇。

7.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的研究生主要去向为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及生物科技公司,主要从事科学研究、细胞与分子检测、基因测序等方面的技术与管理工作。

8.知名校友

胡春红,女,汉族,河南周口人。2019年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细胞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现为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农学学院教授。

(五)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1.专业基本情况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生命科学的基础性前沿学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肇始于上世纪30年代,于1956年开始招收植物生理生化专业硕士研究生。在学科发展初期,包括林容院士、石声汉教授、闻洪汉教授、刘慎谔教授等在内的老一辈科学家为学科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随后王韶唐、汪沛宏、荆家海、郭蔼光等一批知名学者刻苦攻关,进一步夯实了学科发展的基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现为陕西省重点学科,拥有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生物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近年来,随着人才强校战略的实施和生命科学学院学科布局的日趋完善,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发展态势持续向好。学科在植物逆境分子生物学、功能基因与基因组学、蛋白质与酶的结构与功能等三个领域形成了鲜明的学科特色与优势。本学科专业现有研究生指导教师28名,其中教授15名,副教授13名,所有导师均具有1年以上的国外访学经历。自2011年以来累计培养博士研究生112人,硕士研究生334人。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科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医药、人口、能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的解决,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是未来生物学发展的领头学科。

2.专业核心课程

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信息学、生物化学研究技术、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与技术等课程。

3.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本专业具有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平台,学生培养主要依托以下3个层次的科研平台:第一,导师及其团队的独立科研实验室,本专业导师及其团队共有独立科研实验室1000余平方米;第二,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国家重点实验室、旱区生物质能研究中心以及院校生物仪器共享平台;第三,(校)曹新庄实验农场及温室、陕西省杂交油菜研究中心等试验基地。

4.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

近5年来,本专业导师累计承担国家基金原创探索计划项目2项,国家基金面上和青年项目共13项;承担陕西省科研项目共13项,横向科研项目12项。在国际知名期刊如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Molecular Plant、Nucleic Acid Research、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Plant Physiology等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5.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持续保持较高的就业率。毕业生主要就业于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学校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或进入工业、医药、食品、环保等行业的企事业和行政管理部门工作;或从事与生物技术有关的应用研究、技术开发、生产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6.知名校友

李明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1年9月-2005年7月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技术基地班,获理学学士,2005年9月-2007年7月就读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理学硕士,2008年9月-2013年2月就读于马普学会进化人类学研究所生物信息专业,获理学博士。2018年进入研究所后在AmJRespir Crt Care Med、Cel Host Microbes、Clin linfect Dis、Nucleic Acids Res等期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引用超过2000次。课题组主要研究方向为组学数据深度挖掘与算法开发,承担多项科技部重大专项、重点研发、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生化)。

樊少华,青年研究员,博士生研究生导师。2005及2008年分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14年获德国康斯坦茨大学进化生物学博士学位。2015-2018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进行博士后研究。国家级人才计划入选者,研究员,致力于人类迁徙、分歧时间以及适应性进化、基因组结构变化的进化历程等研究。在Nature、Science等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生化)。

(六)生物信息学

1.专业基本情况

生物信息学(Bioinformatics)是以现代生命科学理论为根基,融合计算机科学、数学、统计学等多学科前沿技术的新兴交叉学科,利用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生物大数据开展生物进化、表型、疾病、药物以及环境等多维的系统性研究和产业开发,是国内外最前沿、热门的专业领域之一。我校是国内较早开设生物信息学研究生专业的院校之一,经过20年的教育实践与提炼,现已形成人工智能与组学大数据挖掘、生物信息学与动植物智能育种、分子进化、动植物功能基因组等独具特色的研究方向。

2.专业核心课程

高级生物信息学、生物信息学研究进展、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分子生物学、现代统计模型与算法、进化生物学、遗传学等课程。

3.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学习生物信息学专业的学生需具备扎实的数理基础、逻辑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能够适应生物学、计算机科学和统计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知识体系,对运用信息技术解析生物大数据具有浓厚兴趣。应具有批判性思维、创新意识、交叉意识及自主学习能力,能通过协作解决复杂问题。需心怀家国情怀,关注农业、医疗等国家战略需求,兼具国际视野与扎根实践的使命感。同时需具备沟通能力、人文素养及终身学习动力,以适应技术快速迭代并推动生物与信息技术的交叉创新。

4.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生物信息学专业的研究对象聚焦于利用计算手段解析复杂的生物学数据,核心包括多组学数据(基因组、转录组、蛋白组等)的整合分析、生物信息学算法/工具开发,以及面向农业、医疗等场景的应用研究等。研究需要计算与实验的结合,强调跨学科协作,最终目标是从海量数据中挖掘生物学规律,推动生物进化、动植物智能育种、精准医疗等领域的突破。

5.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生物信息学专业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信息学研究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硬件先进、功能齐全,资源丰富。其中高性能计算平台有各类计算节点150余台,双精度浮点运算次数理论峰值达149.6万亿次/秒、存储超过2PB。基于以上平台条件,生物信息学专业特别突出强调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形成了以生物学问题为引导、以数理逻辑为主线、以计算机动手能力提升为根本的培养模式。此外,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农业领域的优势,生物信息学专业还逐渐形成了以动植物基因组学以及智能育种为代表的研究特色,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注重产学研结合的培养模式。

image.pngimage.png

image.png

实验室照片

6.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

建立了生物组学数据整合处理与进化分析的系列生物信息学流程、算法软件和数据库平台,并且在此基础上:发现了真核生物基因组序列与结构、RNA表观修饰与结构等层面的进化规律;发现了动物配子发生过程中基因表达调控的动态性和模块性;揭示了猪piPSCs细胞多能性维持的分子调控机理;建立了动植物表型预测和功能基因挖掘新模型;研发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基因组选择育种新软件。上述成果深化了对生物基因组结构、功能及进化规律的理解,推动生物大数据研究进入了国际先进行列。研究的成果发表在PNAS、Genome Biology、Molecular Biology and Evolution、Briefings in Bioinformatics等国内外知名期刊;培养的学生获得了被誉为全球华人生物学在读博士最高奖的“吴瑞奖学金”,以及“宝钢优秀学生奖”、 “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等;学生撰写的论文入选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

7.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生物信息学作为热门专业,社会需求量大且就业渠道广泛,毕业生主要面向国内外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企业以及相关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从事科研、教学、管理等工作。自开办本专业以来,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毕业学生供不应求,获得了多家著名机构、高校、企业的升学、出国和就业的机会。未来,随着大数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和人工智能分析手段的日益成熟普及,生物信息学在满足精准医学和智慧农牧业发展需要方面将发挥更重大的作用,这为生物信息学专业学生的就业前景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8.社会对本专业的误区

社会上对生物信息学专业存在一定认知误区,例如误认为其为传统的生物学专业,就业路径狭窄或岗位需求有限。实际上,随着生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爆发式增长,生物信息学在农业、医疗、环境等领域的价值日益凸显。生物信息学人才在药物研发、环境微生物组分析、生物安全监测等新兴领域需求激增,其跨学科背景反而成为职业发展的独特优势,能够灵活对接生物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双重机遇。

社会上对生物技术专业的认识误区之二是认为这门专业不过是掌握几种软件、写几行脚本、做做数据可视化,缺乏真正的科学研究价值。实际上,生物信息学并不仅仅是生物数据的“搬运工”,它本身蕴含着深刻的算法设计、数学建模和统计推断理论。面对复杂的生物系统,学生需要以数理思维为出发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设计出能够适应不同数据特点的算法和工具,以便从中揭示生命的规律和机制。

9.知名校友

毕业学生中已有一批成长为生物信息学领域国家级人才。例如,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海外)项目入选者陈金锋,浙江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员、良渚实验室特聘研究员毛圆辉等。

姜小倩,硕博毕业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现任中美冠科生物技术公司技术高管,主要从事群体遗传学方向的理论研究工作,致力于无性群体进化速率影响因素以及有性生殖群体内部机理方面的探索,2012年“吴瑞奖学金”获得者(生物信息学)。

(七)生物医学

1.专业基本情况

生物医学是我校首批自主设置的交叉学科之一,依托生物学、兽医学和食品科学与工程等优势学科建设,2021年通过教育部备案,2022年开始招收博士和硕士研究生。

生物医学学科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服务人类健康,探索构建“农学—生物学—医学”交叉融合的学科体系,用生命科学和生物学的理论和方法探索人类和动物重要生命过程的机理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探索生命基础、防治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学科围绕人类和动物全生命过程,设置发育与生殖、营养与代谢、免疫与感染、衰老与再生四个研究方向。

生物医学学科发展迅速,汇聚了一批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师资队伍初具规模,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人;博士研究生导师7人,硕士研究生导师8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国家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陕西省领军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陕西省青年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陕西省区域人才项目获得者1人,陕西省“校招共用”引才计划入选者2人,所有教师均有三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

2022年以来,学科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赵玉婷、安泰、毛凯、许兴亚),获批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3项,获批深圳市自然基金1项,承担企业横向项目1项,转化专利2项。

2.专业核心课程

高级生物化学、高级分子生物学、高级生物信息学、生物医学研究进展等课程。

3.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远大理想、领导潜能的生物医学复合型人才。学习本专业的考生,首先应当具备崇高的学术志趣,有志于发现生命奥秘、推动人类健康,其次应当具备强烈好奇心,具有创新精神,敢于挑战;具有吃苦精神,甘于钻研;此外,应当具备良好的综合能力,包括自学能力、自律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实验动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等。

4.本专业的研究对象

本专业旨在综合运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人类和重要动物为研究对象,探索生命的奥秘,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为防治疾病、增进健康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5.本专业的科研条件

生物医学学科依托学校创新特区——未来农业研究院建设。未来农业研究院拥有生物医学前沿交叉研究中心,建有院级基础仪器公共平台,现有生命科学仪器设备51台(件),资产总值约1400万元;建有细胞培养室、洁净室等,满足生物医学研究需要。此外,学校生命科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高性能计算平台、实验动物中心等,为生物医学学科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提供良好的条件保障。

6.本专业已有的科研成果

本专业专任教师绝大多数为引进人才,在免疫系统发育和功能、微生物与宿主互作、染色体凝聚和分离、线粒体与衰老、细胞自噬调控、细胞周期调控等方向具备良好的科研基础,先后在Nature Immunology、Nature Communications、Immunity、Hepatology、Current Biology、Nucleic Acids Research、Cell Host & Microbe、Cell Metabolism、Developmental Cell、Autophagy、PLoS Pathogens、PNAS等期刊发表论文多篇。

7.本专业的就业方向和前景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现代医学已经开始从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生物医学专业为研究疾病防治和健康促进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生物医学研究是目前发展最快、令人振奋的科技领域,毕业生可在国内外众多高校和科研院所继续深造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全球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持续高速发展,毕业生可进入医疗机构、生物医药公司、检测诊断机构等从事专业性工作;此外,促进人类健康已成为国家战略、全球共识,毕业生可以在国际组织、政府部门、事业单位任职,从事管理和服务工作。

(八)生物与医药

1.专业基本情况

我校于2009年获批生物工程专业工程硕士学位点,2010年同时开展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2018年本学位点顺利通过专家组合格评估;2019年本学位点转设为生物与医药(生物工程领域)专业学位硕士点;2021年获批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博士授权点; 2024年招收专业学位硕士生98名,博士生21名。截至2024年6月已毕业13届学生并授予工程硕士学位224人(其中非全日制工程硕士40人)。授予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96人。目前在校在读专硕研究生共156人,专业博士研究生在读52人。

本学位点以专业学位实践基地为依托、以专业实践为导向、以项目制集中培养为抓手,重视实践与应用,为优化研究生培养结构、完善研究生教育体系为目标,推动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的模式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模式的转变奠定了基础。此外,学科点注重多学科交叉、强化实践环节、突出技术创新与应用,旨在培养生物医药领域复合应用型和创新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经过14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了以微生物技术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利用、植物生物技术、动物资源及健康、生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生物健康功能产品及应用等6大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研究方向,具有鲜明特色的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在全国农林高校生物与医药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方面,起着一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培养的学生在国内医药行政管理部门、科研教学单位以及制药企业等部门受到欢迎,在业内形成了一定影响力。

2.专业核心课程

高级生物化学、现代生物分离工程(含实验)、生物工程专题、试验设计与数据分析、细胞培养工程、现代生物工程制药专题、分子免疫学、分子遗传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生物催化工程、合成生物学等。

3.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考生应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遵守科学道德、生命伦理和工程规范,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诚实守信。

掌握生物学及工程学等相关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及实验技能,并能实际应用于学习、研究和开发。坚持实事求是、严谨勤奋、勇于创新的精神。

具有良好的身心素质和环境适应能力,能够正确对待成功与挫折、顺境与逆境,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4.专业研究(学习)对象

微生物技术与工程、中药资源与利用、植物生物技术、动物资源及健康、生物大数据分析与应用、生物健康功能产品及应用等现代生物技术与工程研究方向。

5.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拥有“作物抗逆与高效生产全国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农业与环境微生物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中药指纹图谱研究技术中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旱区生物质能研究中心”等4个校级以上科研平台,以及“生物工程实验实训中心”“生物学教学科研平台”和“食用菌工厂化生产实验实训中心”等3个教学平台和校内实践基地,23个校外研究生培养实践教学研究基地。为学生进行科研实验及论文撰写提供充分条件。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陕西博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白银赛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陕西天酵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杨凌绿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西安迈克森新材料有限公司        

6.目前已有的科研成果

近五年(2019-2023),本学位点共承担科研项目147项,总经费5930.1万元,其中国家级49项,省部级44项,承担企业横向课题50项,出版专著1部,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90篇,其中专硕学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8篇。

7.该专业的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以就业单位性质划分,毕业生主要流向高校科研院所,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企业,升学或出国,自主创业等方向,占2021年本专业毕业生的53%;以毕业生就业从事职业行业来看,毕业生主要从事教育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社会保障和社会组织,商务服务业等行业,占2021年本专业毕业生人数的25%。用人单位对本学位授权点毕业生在工作单位的表现高度认可,普遍反映本学位授权点毕业生工作认真踏实,学习能力强,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8.知名校友

2013届毕业生侯琳,现任河南灵宝市阳平镇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

2014届毕业生张永利,现任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陕西省白酒评委、国家白酒二级品酒师。

2015届毕业生白源,现为中科院武汉病毒所博士后。主要聚焦病毒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包括蜱媒病毒的发现、分类、分子生物学和病原学特性研究。在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 Protein and cell 等杂志发表文章6篇。

2016届毕业生景勃,现任陕西省长青林业局食用菌厂党支部书记,副厂长。

2018届在职研究生王俊臣,现任中国医药天方药物研究院院长、高级工程师。先后主持完成天方药业多项科技攻关项目,被评为第八届驻马店市拔尖人才、驻马店市“151天中科技创新人才”,驻马店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驻马店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驻马店市“天中工匠”、河南省石化系统大工匠、通用技术集团劳动模范。

三、实验(实践)日常

1.实验室趣事

细胞复苏日常

从-196℃的液氮罐深处取出的冻存管,管壁瞬间凝满细密的白霜,沉睡着的细胞像刚从一场漫长的冬眠中被唤醒。指尖能感到的寒意穿透手套,那是又一份生命力的冲击。

细胞房内,超净台的风机在低鸣。小心翼翼地将冻存管浸入37℃水浴锅。水波轻晃,气泡细密地附着在管壁上,发出极其微弱的嘶嘶声——那是冰晶融化的私语。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屏息凝神,如同守护一个脆弱的秘密。冰晶融化,管中悬液渐次清澈。

离心机短暂的嗡鸣后,我坐在操作台前,小心地注意着无菌操作,轻柔的吸弃冻存液。然后将那层薄薄的细胞沉淀,轻柔地重悬于温润的新鲜培养基中。移液枪头轻缓吹打,像在安抚一个初生的梦境。最后,将悬液注入崭新的培养皿。轻轻合上盖子,晃匀培养皿里的细胞,像是摇晃摇篮里苏醒的小生命。将它送入温暖的培养箱前,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分布与形态,如同宇宙中绽放的星海,生命本源的研究将在其中进行。

杨凌绿方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这是实验室里与这些微小生命耐心“对话”的日常。每一次成功的复苏,看着它们在视野里重新活跃起来,那份小小的、静默的成就感,是实验台上独有的浪漫。在这里分享它们的“复工”照片!

image.png

——蒲杨轩【生物医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2.给未来师弟师妹的话

“你不需要一开始就热爱植物学”。说实话,刚进植物学专业的时候,我也曾犹豫过,觉得这个专业是不是太冷门、太传统。但时间会告诉你答案。从第一次用刀片做切片、到田野里第一次叫出一株野草的学名,再到自己写下实验报告、查阅一篇又一篇文献……你会慢慢明白,植物学并不“冷”。它是一门扎根大地、向阳生长的学科。它教会我们如何细致地观察、如何沉下心来寻找答案、如何与自然对话。希望未来的你,不要因为一开始不懂就轻易否定自己,只要你愿意靠近,植物终将以最真诚的方式回应你。

——吕兵兵【植物学专业2021级博士研究生】 

植物学博士的工作日常就是植物培养,拿到一些转基因材料,分析某些基因在特定条件下影响植物的某些生长发育过程。在实验的过程中,我们会因为发现一个新的表型或者现象而惊喜,也会因为实验失败而苦恼。然而,这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它要求我们始终带着一颗充满好奇与敬畏的心,去挖掘那些隐藏在表型之下的深层次机制。对未来的师弟师妹们,我想送上几点真诚的建议:1. 要始终保持热爱;只有心怀热爱,才能在这条道路上走得越远;2. 合理安排时间。要有危机意识,每天定一个小目标,并按计划完成;3. 学会与人沟通、交流。要主动向不会的同学分享经验,要虚心向同门请教。希望未来的师弟师妹们,能不忘初心,永葆热爱,在科研的道路上发光发热!

——李雪莹【植物学专业2022级博士】 

大学时光是人生最珍贵的旅程,愿你们以热情拥抱生活,用好奇探索未知。别怕犯错,每一次挫折都是成长的阶梯;莫负韶华,勇敢尝试新事物,发掘自己的无限可能。珍惜与师长同窗相处的时光,保持对世界的热爱,向阳而生,追光而行。愿你们在这方天地收获成长与快乐,奔赴属于自己的星辰大海!

——王佩仪【遗传学专业2022级硕士研究生】 

欢迎踏入生命科学的奇妙领域!探索未知令人心潮澎湃,也必然伴随挑战。未来的你,也许会为实验失败而苦恼,为课题坎坷而焦虑,但也一定会有突破难题的欢呼雀跃和新发现带来的热血澎湃!别怕失败,每次试错都是靠近真理的脚步;别吝啬交流,思维碰撞能点亮科研星火。多在实验室摸爬滚打,多与导师同学头脑风暴,生命科学容得下天马行空的猜想,也需要脚踏实地地验证。三年时光转瞬即逝,愿你们珍惜这段纯粹岁月,收获知识与成长。科研之路漫长,愿你们始终怀揣好奇,保持热爱,勇敢前行。期待你们在各自的领域绽放光彩!

——雷霈【遗传学专业2020级博士研究生】

Western Blot是分子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必备实验技术。有一次,在显影后,一个不起眼的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作为阴性对照的样品泳道里,竟然也出现了一个极其微弱的、与目标蛋白分子量一致的信号条带! 这完全不符合预期。起初以为是背景或污染,但重复点样、更换新配的缓冲液后,微弱的信号依然存在。排除污染后,追溯实验记录发现:这批阴性对照可能因反复冻融导致部分蛋白降解,产生了与目标蛋白分子量相近的片段。这个“小意外”提示我们:1) 实验设计的“纯净”对照至关重要,操作细节的偏差可能导致误判;2) 即使是理论上“干净”的对照组,也需要保持警惕,任何微弱信号都值得深究其来源。这提醒我们未来要更严格把控实验条件,并重视每一个“微小异常”。

——方燕军【细胞生物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 

细胞生物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它与医学、生物技术、制药等多个领域紧密相连,是我校生命科学的核心学科之一,它以细胞为基本单位,架起了连接分子生物学与个体生物学的桥梁。细胞生物学的世界如同浩瀚宇宙,充满了无尽的奥秘等待你们去探索。希望你们在未来的科研道路上,像细胞在显微镜下展现出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一样,保持对未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勇于挑战难题,不断突破自我,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创新的思维去揭示生命的奥秘,为细胞生物学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张艳婷【细胞生物学专业2022级博士研究生】

最初接触生物信息学之时,这门学科曾让我望而生畏——Python、R、Linux等编程语言如同横亘在前的高山,畏难情绪时常涌现。每当遇到程序报错,都会让我陷入慌乱。幸而在学习路上,老师鼓励我要勇敢直面困难,我逐渐调整好了心态。

我开始尝试自主检索文献,遇到瓶颈时主动向老师和师兄师姐请教。在一次次分析数据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那些曾让我焦虑的编程难题,不过是知识积累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如今回望,愈发觉得学习这门学科的关键在于动手实践,这样才能对知识有更深刻地理解。

希望学弟学妹们面对未知领域时,不必因陌生而退缩。请坚信:每一个问题背后都有解决之道,而勇于探索的脚步,终将带我们穿越迷雾,窥见学科的璀璨风景。

——张睿琪【生物信息学专业2023级硕士研究生】 

作为一名生物信息学研究生,我的日常工作主要围绕高通量测序数据的处理与分析展开。每天的开始通常是打开电脑,检查前一晚提交到服务器上的分析任务是否顺利完成。随后,我会使用Python或R进行数据预处理、分析或可视化工作。遇到复杂的数据问题时,需要查阅文献,或与课题组的实验同学沟通,了解数据背后的生物学背景,以便更合理地解释结果。除了编程分析,阅读最新的科研论文、优化已有的分析流程、撰写代码文档和实验报告也是我工作的一部分。这些工作虽然繁杂,但能从庞杂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生物学信息,是一件既有挑战又充满成就感的事情。

——宋明桂【生物信息学专业2023级博士研究生】 

当你站在人生的岔路口,若对生命的奥秘怀揣热忱,渴望以科学守护健康,那么西农的生物医学专业,或许正是你扬帆起航的理想港湾。

在这里,实验台既是你探索未知的“战场”,亦是孕育科学奇迹的乐园。你可能会为首次成功构建细胞系而欣喜若狂,也可能在凌晨的实验室里,因为首次验证了关键蛋白间的特异性相互作用而激动得睡意全无。在这里,无数隐藏的“生命密码”正等待你亲手破译。

不必畏惧起步时的生涩与迷茫:严谨而亲和的导师会为你照亮前行的方向,在我自己的实验过程中,当我对某个复杂的实验现象困惑不解,或在关键的步骤上反复失败时,导师常常会放下手头工作,亲自来到我的实验台旁,一丝不苟地检查我的操作流程、分析原始数据,甚至手把手示范关键步骤。

科研之路从无坦途,但每一次微小的突破,都是向生命未知秘境迈出的坚实一步,为未来疾病的攻克点亮一盏希望的灯。我们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物医学专业静候你的到来,期待与你并肩,共赴这场探索生命、守护健康的壮丽征程!

—— 魏子豪【生物医学专业2024级硕士研究生】

人生如路,从荒漠走向繁华,在你们完成了四年的繁重学业之后,你是否还会有这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冲动,可曾在午夜难眠之际,有着对科研事业更高的追求,有没有回想起在小学时候、许下的想要成为科学家,做一个改变世界的人的伟大梦想。如果你有着这样的梦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就会让你离梦想更进一步,在研究生期间,专注,坚持是你需要完成的事情。没有天才的灵光,唯有凡人的倔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破釜成舟方能柳暗花明。亲爱的学弟学妹们,有志者事竟成,头顶着最灿烂的朝阳,奋斗绘写最美丽的篇章。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有着先进的实验器材帮你完成科研,有善解人意的导师在你研究遇到问题时开拓你的思路,有着亲爱的师兄师姐们师弟师妹们丰富你的科研生活,用勤奋书写青春,当你在克服科研困难,用自己的能力写出绚丽篇章时,看着西农麦田下的朝阳,你会感谢曾经奋斗的自己。既然选择了梦想,便只顾风雨兼程。

—— 韩诗瑶【生物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亲爱的师弟/师妹:欢迎你们进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成为我们众多科研工作者的一员。也欢迎你们进入生命科学学院,在这个学院,你们可以看到有许多的科研方向。在这里,你可以探究植物生长的奥秘;你也可以探究微生物的奇妙世界;甚至也可以探究病毒对这世界的影响。

在未来的几年里,不论是你从事了何种方向的研究,我都祝愿你能够从科研中感受到快乐。我想对你们说,失败是常态,成功才是偶然。但是在许多次失败之后,看到自己成果时的那一瞬间的快乐是无法比拟的。希望你保持良好的心态,快快乐乐地度过研究生生活的每一天,这也是我们人生中非常珍贵的一段日子。不论是三年之后你选择工作还是继续深造,这三年对我们人生的影响都将弥足珍贵。

最后,预祝师弟/师妹能够顺利毕业,硕果累累,加油吧,为我们国家科研事业而努力奋斗!

——贾丰果【生物工程专业2019级硕士研究生】 

四、校友寄语

(一)植物学

      1.何志贵【2013级植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桂林旅游学院食品与健康学院院长】

寄语:回望母校的每一寸土地,记忆中总弥漫着实验室的严谨气息与试验田的草木芬芳。半夏连作障碍的研究让我深刻理解了“十年树木”的生态智慧。在甘肃清水县试验基地,我们对比了轮作小麦与连作半夏的土壤微生物群落,发现轮作3年后,厚壁菌门丰度提升27%,而病原菌镰刀菌占比下降至5%以下。这一成果的背后,是导师团队十年磨一剑的坚持:他们带领学生走遍黄土高原的沟壑,采集上千份土壤样本,最终构建出“化感物质-微生物-作物”互作模型。

对报考考生,我想说:选择西北农林,就是选择与土地对话的勇气。若你心怀解决农业痛点的理想,这里将为你提供从田间到实验室的全链条成长平台。愿你在杨凌的麦浪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答案。

unpub_5025ef5d06f8430fad68d4c665f293dc.jpg

2.徐伟洲【2008级植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榆林学院现代农学院副院长/教授】

寄语:十五载光阴流转,西农的试验田仍清晰如昨——清晨五点的露水沾过白大褂,标本室的阳光斜切过叶脉图谱,导师在田埂上画的杂交方案还带着泥土温度。植物的生长从不会辜负时光,正如我们在西北这片厚土上的沉淀。愿报考植物学专业的学弟学妹们,能在实验室的深夜里遇见细胞分裂的惊喜,在田间地头读懂作物生长的密码,让对生命的热爱扎根土壤,终成参天模样。母校永远是你们最坚实的根系所在。

(二)遗传学

1. 贾敏【2013级遗传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未来农业研究院工作,教授】

寄语:学弟学妹们,大家好,我是2019届的贾敏学姐,欢迎你们加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从我2009年第一次踏入校园到16年后的现在,西农真的是发生了质的变化,我觉着这些变化不仅是各类设施的完善,更是由每一代新西农人精神、眼界和面貌上的提高所带来的。作为一个已然吃腻了食堂的老西农人(呵呵呵,倚老卖老),我只是希望你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入到西农这片知识的自由之地。你可以热爱任何东西,人、游泳、徒步、读书或科研,只需要一心一意地去爱去做你想做的事情。我相信你们一定可以依托西农,让自己变得更好更美更纯粹更睿智,更懂得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是的,西农也因为你们变得更闪耀。Peace, Love and Respect.

unpub_5fadbf4d63724698add1dbb7f6daa6b0.jpg

2. 王晓敏2017级遗传学专业硕士研究生,2020级遗传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在山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

寄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承载了我太多美好的回忆:校园里的畅谈欢笑、理科楼的彻夜灯火、实验室的专注身影……感谢生命科学学院提供的先进科研平台,让我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感谢恩师们的悉心指导,让我在专业领域打下了坚实基础;感谢小伙伴们的并肩同行,让青春岁月充满了温暖与力量。西农为我搭建了追求无限可能的舞台,在这里不仅能获得专业知识,更能培养独立人格和开阔视野。衷心祝愿西农薪火相传,英才辈出。愿各位考生以梦为马,在西农找到热爱,突破自我。愿大家永远保持求知热情,勇于挑战自我,实现全面发展。

(三)微生物学

1、宋莉【2022届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寄语:回望在西农的求学岁月,实验室里的反复试验与思考,课堂上的思想碰撞与启迪,每一刻都深深烙印在心底。母校宽广的学术平台,严谨的治学氛围,师长们无私的教诲和指导,让我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不断前行,坚定了我在科研领域不断探索的决心。在西农的这片土地,承载着无数师生的梦想,见证着无数创新与突破。在这里,我收获了知识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诚朴勇毅”的精神,这份力量一直在激励我成长与进步。

致报考学子:选择西农,是选择了一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求学之路。在这里,你不仅会遇到严谨的学术导师,还会在热情的学术氛围中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这里是你从书本到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起点;也是你挥洒青春、为理想插上翅膀的地方。作为一名学子,你将遇到困难、面对挑战,但这正是成长的动力源泉。请记住,脚下的路虽然漫长,但每一步的坚定都将带你走向更加辽阔的天地。愿你在西农的每一天,都能不畏艰难,勇于探索,追求真知,超越自我。衷心祝愿你们以西农为起点,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大展宏图,让梦想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图为林金水教授(左四)实验室合影

2、林金水【2017届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延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黄土高原资源植物研究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从西农微生物学的启蒙出发,我走进了病原与拮抗、致病与生防交织的世界——既探微观之毒性机制,也寻宏观之控制策略。感谢母校“诚朴勇毅”的精神滋养,塑造了我质疑、探索、实证的科研品格。在西农,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培养一株细菌,更学会了如何坚守一个问题。是导师沈锡辉教授的言传身教、是同窗的切磋砥砺、是实验失败后的再起步,构筑了我今日科研路上的坚定与自信。如今,我所带领的团队正致力于打破细菌耐药的壁垒,研发绿色安全的新型抗菌策略,也正是源于在西农打下的学术基础与情怀初心。给正在报考的学弟学妹们一句话:若你愿意倾听微生物的“低语”,在黄土地上种下科研的种子,那么西农便是最适合你成长的温床。愿你在此沉潜厚积,终能枝繁叶茂,守护人类与农田的健康屏障!

(三)细胞生物学

       琚传凤2022届细胞生物学专业博士研究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青年教授/博士生导师

寄语:回望在西农的求学岁月,实验室灯火、运动场汗水,恩师严谨的身影与同窗并肩奋斗的时光,都珍藏心底。母校开放包容的学术氛围、求真务实的科研平台和师长的无私教导,既夯实了我的专业基础,更点燃了探索热情,让我选择将这份热爱回馈培养我的地方。

从学子到教师,身份虽变,对西农的情怀与责任不变。这里底蕴厚重,更充满创新活力,“诚朴勇毅”精神浸润校园。致报考学子:选择西农,就是选择一片能沉心扎根、踏实成长的沃土。这里宁静纯粹,却蕴藏无限机遇。愿你珍惜时光,脚踏实地,勇于探索,在这广阔舞台施展才华,让梦想生根发芽,绽放光彩!衷心祝愿母校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培育更多栋梁之材!

(四)生物信息学

图为毛圆辉研究员(左四)实验室合影

1. 毛圆辉【2015届生物信息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浙江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寄语:每次回想起在西北农林的日子,心中总涌现出深深的感激和温暖。生信专业带我打开了生命数据的世界,从写出第一个脚本,到跑完第一组测序分析,每一次进步都凝聚着老师的耐心指导与同伴的默默陪伴。西农的校园安静辽阔,是个适合沉下心来思考与成长的地方。感谢生命学院,赋予我追逐科研的勇气,也教会我在理性中守住温度。愿报考的学弟学妹们,在这片厚重而温暖的土地上,发现热爱,坚持梦想,走出属于你自己的科学之路。


图为陈思远(右二)回校主持90年校庆晚会

      2陈思远2021届生物信息学博士研究生,现为某部助理研究员

寄语:青松古柏,翰墨书香,西农十载,纸短情长。我最美好的青春年华在西农,那里有大楼、有大树、有大师、有大爱,“诚朴勇毅”的校训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我工作的起步也是在西农,我的导师马闯教授从零开始一点一滴地教导我什么是生物信息学、怎样做生物信息学。入职政审的领导曾问我,“你的导师教会了你什么”,我说“不仅教会了我怎样搞科研,更教会了我怎样做正直、有用的人。”

我母亲曾在毕业典礼作为家长代表发言说:“选择西农,对了”;而我想对报考西农的学子说:“西农是一片肥沃的土壤,只要珍惜春光,一定能放飞梦想。”

(五)生物医学

1.徐文静【生物医学2025届博士研究生】

寄语:回首数年的博士求学之路,感慨万千。从最初的迷茫,到逐步深入科研世界,经历了无数个日夜的思考、试验与推翻重来,这段旅程不仅锤炼了我的学术能力,更塑造了我坚韧与沉稳的性格。感谢学校对我十年的培养,让我实现从一名高中生到博士的华丽蜕变,感谢每一位伙伴,我们并肩作战,是你们让这段艰难旅程充满温度。同时,我要感谢家人,是你们的陪伴与支持构筑了我最坚实的后盾。在这里,绿树成荫,鸟鸣婉转,远离城市的喧嚣。这样的环境,不仅能让人专注学习,更能培养踏实严谨的治学态度。希望每一位学子都能珍惜这份宁静,脚踏实地,深耕学问。愿你们在西农的岁月里,以静修身,以学致远,成长为有真才实学、有担当精神的栋梁之材。


       2.杨锦波生物医学2025届硕士研究生

寄语:故事快要结束的时候,人们总会想起故事的开始。翻开数本泛黄的实验记录本,仿佛重回3316那方小小天地度过的四年时光:导师在办公室前逐条分析我初得数据时那紧蹙的眉头;课题组为攻克实验技术瓶颈通力协作、鏖战数天的执着身影;还有第一次看到自己独立完成的分子克隆菌株在培养基上绚烂绽放时那份难以言喻的狂喜。感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搭建的国际化平台,让我在这深处内陆的陕西杨凌,得以领略国际化前沿的管理培养体系和知识传承;更铭记导师“不图虚名”“踏实做事”的箴言,教会我在浮躁的时代中守护好科研本心。这段时光的点滴经历,是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不必惧怕前路艰险——当你在显微镜深邃的视野里凝视过跃动的生命奥秘,在错综的细胞通路中领悟细胞内分子精密的运行逻辑,你自会拥有破土而出的锐气和远超同侪的远见卓识。愿你在未来农业研究院的朝阳里,写下无愧时代的答卷!                        

(六)生物与医药

张永利【2012级生物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陕西西凤酒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

寄语:当年我抱着梦想,满怀憧憬进入校门,学习在间间教室,生活在寝室校园,聆听着老师的循循善导,参与同伴间的热烈讨论,在这里学习深造。六年的校园生活,六年的师生亲情、友情永远难忘!如今回首,我深情地告诉师弟师妹:西农永远是值得我们骄傲的母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