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1 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解读
一、院长寄语

院长简介:陈帝伊,教授,国家重大青年人才工程、陕西省创新团队负责人、陕西省中青年领军人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优秀青年基金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研究生)二等奖2项,陕西省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一等奖2项,省级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霍英东青年科技奖、宝钢优秀教师奖等。兼任淮河水利委员会科技委员、中国大坝工程学会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水利学会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等。
寄 语:水土保持研究所(以下简称“水保所”)研究生教育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1980年水保所恢复研究生招生后,一直作为中国科学院的招生单位进行研究生培养工作。2001年起,使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名称在中国科学院进行研究生招生和学位授予工作。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水保所与杨凌地区其他6个单位共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后,水保所的研究生导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林学院等学院的相关专业招收研究生。2012年,水保所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点,开始招收培养该专业研究生。2023年7月15日,在水土保持研究所基础上整合资源环境学院水土保持系科教力量组建水土保持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 简称“水保学院”。2024年9月成为全国首批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点,同时牵头全校资源,获批资源与环境专业博士学位授予点,2025年启动招生。
目前,水保学院(水保所)拥有土壤学、生态学和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3个博士及硕士学位授予点,资源与环境1个专业博、硕士学位授予点,设有农业资源与环境、生态学两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进入新时代,站在新起点,“一带一路”倡议、生态文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水保学院(水保所)将以更加开放、合作、务实、创新的理念和精神,欢迎有志学子,加盟水保学院(水保所),携手并进,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而继续奋斗!
二、专业解读
1. 专业基本情况
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已有几千年历史,近现代研究工作可追溯到20世纪初。1958和1960年,我国分别设立水土保持和沙漠治理专业,奠定了学科发展基础。1961年《水土保持学》出版,奠定了学科理论框架。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开始设立水土保持学科硕士和博士点。1997年,水土保持、沙漠治理合并为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科成为隶属于林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2022年9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成为农学门类下设的一级学科。
水土保持学科已形成了本科、硕士、博士的系统培养体系。全国24所高校开设本科专业、35和21家人才培养单位设有硕士、博士学位点。每年培养本科生约1000人,硕士约360人,博士约150名。
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家重大战略不可或缺的支撑学科。水土保持涉及学科多、部门多、综合性强,具有不可替代的学科特点。是跨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等多门类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国家需求和水土保持学科的发展,其服务对象已从传统的坡面水土流失控制、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延伸到水源涵养、清洁小流域、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开发建设项目水土环境保护、交通建设与安全、房地产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
2.核心课程
土壤侵蚀动力学、土壤侵蚀预报原理与技术、生态水文学、流域系统管理学、荒漠生态学、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研究方法、智慧水土保持、第四纪生态环境学、生态工程学等。
3.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崇尚科学精神,具有勇于实践、敢于质疑、追根溯源、锲而不舍、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具有扎实的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和数据处理等基础知识和实验技能;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富有合作精神,能熟练查阅本专业国内外文献资料,了解本学科前沿动态。
3.遵守科学研究伦理,恪守学术道德规范,重视知识产权并具有甄别能力,有较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深厚的专业知识储备,有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能力;具备严谨的科学作风,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能力。
4.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能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活动;身心健康,具有吃苦精神和强健的体魄。
4.研究(学习)对象
4.1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学
(1)土壤侵蚀学:围绕土壤侵蚀基础理论,开展多尺度、多营力土壤侵蚀过程机理,侵蚀产沙与泥沙输移规律,侵蚀演变与水沙调控等研究,创新水土流失监测技术及仪器研发,构建耦合坡面-沟道-流域-区域的土壤侵蚀模型。
(2)水土保持学:针对不同类型区水土流失成因、过程、格局,开展水土保持机理与关键技术、水土资源高效利用、水土保持规划设计、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等研究,解决水土流失防治关键科学技术问题。
(3)荒漠化防治学:针对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沙化、盐碱化等荒漠化问题,开展荒漠化形成过程与机制、荒漠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与影响、荒漠化防控与修复机理及技术、荒漠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等研究。
(4)林草生态工程学:针对水土流失区植被建设和可持续管理问题,开展面向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等多功能的林草植被建设规划设计、科学配置、营造技术、效益评价和可持续管理研究。
(5)生态修复工程学:针对区域生态修复与生态屏障建设中的工程设计施工等重大问题,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土地整治工程等原理、技术及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建立生态修复工程技术模式适应性及效益评价体系。
(6)流域治理学:针对流域系统治理与可持续管理需求,以流域水土保持与生态功能可持续发挥为目标,开展流域要素耦合机制、资源利用限度与治理阈值,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的理论方法和技术模式,流域生态设计与功能协同、数字孪生流域与智慧管理等研究。
4.2资源与环境
(1)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针对脆弱生态修复、林草生态、流域综合治理等重大工程技术应用难题,重点开展水土流失防治、退化生态修复、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等工程技术研究。
(2)环境污染与控制工程:针对西北地区资源和能源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以及农业面源污染控制需求,重点开展重金属、氮、磷等面源污染物的迁移转化与阻控技术,农林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
(3)国土资源与整治工程:针对西北地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复垦、盐碱化沙化治理等需求,开展水土资源高效利用工程技术、土地整治工程技术、国土空间规划研究。
4.3国土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
国土科学与工程是一门综合运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本概念和原理,研究自然资源、国土空间、经济与人文等国土要素禀赋与价值、相互作用与协同演化、调控与管理的学科。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国土科学理论与方法,国土规划与管理,国土整治与修复工程。
5.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拥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有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人工模拟径流大厅、人工模拟干旱大厅)、科技部安塞农田生态系统、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和神木水蚀风蚀交错带生态环境变化与综合治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等3个国家级野外站为主的12个站点组成的黄土高原生态系统联网观测平台,有作物高效用水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节水灌溉杨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水利部水土保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西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等平台,黄土高原科学数据共享平台,可以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科研支撑。
6.科研成果
(1)创建和发展了中国水土保持科学体系。建立了中国土壤侵蚀分类体系、中国水土保持研究与实验技术体系、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与水土流失评价模型、水土保持效益监测技术体系。率先提出水蚀风蚀交错带概念,揭示了水蚀和风蚀时空交错演变规律及其叠加效应,开创了水风两相复合侵蚀研究新领域,建立了我国首个复合侵蚀野外定位观测站,支撑了“三北”地区荒漠化防治。阐明了黑土区复合侵蚀区域特征,揭示了黑土区农地复合侵蚀过程与驱动机制,研发了复合侵蚀防治关键技术体系。开展了第二次青藏高原水土流失综合考察,提出关于青藏高原加强水土流失防治的的咨询报告被中办国办采纳。
(2)构建了我国旱地农业理论与技术体系。创立了“土壤水库”、“以肥调水”、“氮磷转化”、“SPAC水分运移”、“旱后复水超补偿响应”等科学理论,为脆弱生态区生态水文过程解析及水资源持续利用提供了理论支撑。创新节水设计理论与方法,研发水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技术、产品与装备,部分产品在全球最大节水企业-大禹集团实现转化,打破国外长期市场垄断。
(3)提出黄土高原综合治理方略与途径。朱显谟院士关于黄土高原国土整治“28字方略”,强调退耕科学性,为国家生态建设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提出“关于实施半旱地农业”、“加快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关于加强黄土高原淤地坝建设与风险管控的建议”等重大建议,得到李克强总理、刘延东副总理批示。
(4)构建黄土高原植被建设和恢复理论与技术体系,完善退耕还林(草)建议得到国家采纳,为国家生态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建立不同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实体样板。提出适宜不同时期和不同区域发展的理论和模式,为我国土地整治、生态恢复、产业调整和区域发展提供指导。建立了流域生态设计、水土资源保护与高效利用、山地果园旱作节水改土提质增效于一体的生态农业型乡村振兴新模式。
7.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2019-2024年,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本科生读研率超过50%,就业率95%以上;近五年来,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研究生就业率达到93%以上。目前,我国水土保持、荒漠化防治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面源污染控制、退化土地改良等问题亟待解决,相关领域工程技术研发及高层次人才需求旺盛。水利、林业草原、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农村农业、交通运输、教育科技等多部门、多行业均需要大量从事科学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编制、工程管理、执法监督的高层次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以及资源与环境领域学科人才。
8.知名校友
几十年来,培养研究生1400多名,培养了邵明安、吴普特、刘国彬、刘宝元、郑粉莉等一批水土保持学科杰出人才,冯浩、赵西宁、魏孝荣、李志、陈洪松等一批领军人才,王云强、贾晓旭、周培培、肖培青、赵龙山、郑子成、王彬、高晓东、姜义亮等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学科带头人。培养的研究生成为推动我国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三、实验(实践)日常
1.院士寄语
邵明安院士在水保学院(水保中心)2025届毕业生典礼上寄语我院师生“韶华青山两不负”。

(1)不负韶华:不负祖国,不负母校,不负师长,不负青春。
(2)不负青山:对于从事水土保持研究工作的研究生来说,青山就是我们的使命;时刻牢记习总书记2005年8月15日下午在浙江湖州安吉县天荒坪镇余村调研时的重要论述,“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青山银山”。
2.给未来师弟师妹的话
2017年我有幸进入水土保持研究所,认识了许多为水土保持事业奋斗一生的前辈们,正在水土保持界刻苦钻研的骨干们,以及和我一样初探水土保持行业的硕、博士新秀们。他们刻苦钻研,努力奋斗,为祖国的水土保持事业做出了(或正在做出)巨大贡献,把科研论文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水土保持研究所具备一流的试验研究平台(如水土保持和荒漠化整治全国重点实验室、人工模拟降雨大厅、人工模拟干旱大厅和径流大厅、安塞水土保持国家野外综合试验站、长武黄土高原农业生态国家野外试验站、神木侵蚀与环境试验站等),为水土保持科学研究和试验示范提供了良好条件。
作为新时代的水保人,我们的责任就是保持水土,我们的义务就是防风固沙,我们的目标就是“无水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开,万壑鸟鸣”。
——田小靖【2020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少年不惧岁月长,彼方尚有荣光在。作为先行者,谨以三个关键词寄语未来的学弟学妹。
首先是信念。树立研究生阶段的目标信念,要向导师请教,依托研究课题和方向,结合个人科研兴趣,选择适合自己的科研道路。

其次是热情。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是看透了生活的本质依旧热爱生活。研究生的学习要基于对研究问题的好奇和兴趣,带着一颗热忱的心来探索,进而有意识地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最后是平凡,不要害怕平凡。我们通过研究生阶段所掌握的学识,与一切外在的成功没有直接的联系,而是为了培养一种思想的视野和心灵的力量,这才是攻读的学位所具有的真正涵义。

树立信念,怀抱热情,甘于平凡,愿每一个人热爱生活,愿每一个人期待明天。
——李玄添【2021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3.实践趣事之我在安塞偶遇校长
2024年7月19日,我与几个同学正在安塞站试验区进行典型发育阶段生物结皮挟沙力测定试验。晚上八点多时,吴普特校长走进试验站后院,来到灯火通明的水动力试验区,主动与我们交谈。

吴普特校长走进安塞试验站了解王静的试验工作
怀着激动的心情,我向吴校长一行汇报了我博士研究相关工作,他对我的试验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他指出:作为博士研究生,弄清试验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至关重要,也要深入思考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实验,以及与同行相比有哪些进步?” 虽然只是短短几句交谈,但让我对自己的研究目标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学长和前辈,吴校长临走前激励我,遇到任何问题都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并勇于探索和尝试。他的鼓励让我明白,在科研道路上,坚持和创新是开拓新领域的重要品质,也更加坚定了我在黄土地上取得科研成果的决心。
——王静【2022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研究生】
四、校友寄语

1.覃超【2008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本科生,2012年推免进入水土保持研究所攻读同专业博士学位,现为清华大学水利系博士后,副研究员,清华大学“水木学者”】
寄语:十年西农水保专业的求学经历是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依托水保专业的一流师资和国家级平台,我受CSC公派留学奖学金资助,赴全球土壤侵蚀与水土保持的顶级实验室—美国国家泥沙实验室交流深造,在国内外各大学术会议上介绍西农成果,传递西农声音。
我想感谢恩师郑粉莉教授对学生的忠告:只有把自己做大做强,今后才有可能在社会上立足。这句话一直激励我不断探索科学的未知,多交流,才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独立钻研并不耻下问,才能让自己既精通专业又博学多才。
西农水保专业积淀深厚,使得我有机会跟邵明安、李玉山、唐克丽等院士大家面对面交流;水保家族也将因你们的加入而永远年轻且富有活力。

2.郭明明【2013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硕士研究生,2016级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副研究员】
寄语:回首8载硕博岁月,能够在水保专业的最高殿堂攻读博士学位是我一辈子的幸福,感谢水保所培养我走入科研之路,在科研工作的征途上指引我前行;感谢导师对我全方位的耐心指导,使我受益终生,也是我一辈子的财富;衷心祝愿水保学院(水保所)越来越好,希望有志于水土保持及荒漠化防治学相关方向的优秀学子报考水保学院(水保所),让我们携手共创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美好未来,这将会是你今生无悔的选择、最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