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欢迎访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信息网
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学科专业» 专业解读

004 动物科技学院专业解读

发布日期:2025-10-31   阅读次数:

一、院长寄语

院长简介:姜雨(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动物科技学院院长。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青项目,2018年获得农业部“杰出青年农业科学家”称号。

寄语:动物科技学院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学院之一,秉承“畜德自牧,富饶天下”的文化,坚持“学科立院、人才兴院、科技强院、依规治院”的发展战略,突出产学研紧密结合,聚焦畜牧和水产产业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示范于一体的研究型学院。现设有5个学术学位博士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动物学、水生生物学);1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水产);2个专业博士学位授权点(畜牧、渔业发展)。现有教职工160人,其中正高职称50人,副高职称59人;研究生导师110人,其中博导77人;研究生1190人,其中博士生358人。学院持续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成效显著,综合考评位居学校前列。近5年,获陕西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7篇、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2篇、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90篇;在读研究生年均发表SCI论文超200篇,并以第一作者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ell Research》等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重要论文;获研究生国家奖学金69余人;获各类竞赛奖20余项。

学院拥有先进的科研设施、优良的实验平台、一流的导师团队,学院尊重每一位学子的个性发展与自主选择,让青年学子们有更多的机会在此实现自己的科学理想与抱负。我衷心地希望能有更多的青年才俊加入我们科学探索和科研创新的行列中来,为产业重大科学和技术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力量!

二、专业解读

(一)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

1. 专业概况

1936年开始招收畜牧专业本科生,1963年招收研究生,1981年和1984年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1999年被评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批设立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6年获得畜牧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首批设立畜牧学博士后流动站,2007年被评为国家重点学科,2022年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专业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畜牧学术精英、技术领军人才及行业高级管理人才为目标,直接面向国家畜牧业主战场,致力于畜禽遗传育种与种质资源开发,目前已成为生命科学中最富有挑战性和最具发展潜力的学科。

2. 核心课程

现代动物育种学、动物试验设计与统计分析、动物繁殖生物学、高级动物生物化学、动物基因组学、动物遗传资源学、蛋白质组学、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动物细胞遗传学、动物基因编辑原理和技术等。

3.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拥有现代牛业生物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2个国家级平台,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育种国际农业联合研究中心、农业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家畜基因编辑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陕西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等12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动物分子细胞生物学、肌肉生物学、动物遗传、动物育种、动物繁殖、动物生产等实验室,总面积2500 m2,具备在分子、细胞、组织、个体和群体水平研究与分析的条件。建设有家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拥有“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陕西关中奶山羊产业研究院、陕西榆林羊产业发展研究院、甘肃元生中新奶绵羊产业研究院、略阳乌鸡产业发展研究院、西部高端肉牛产业发展研究院、广西金陵农牧集团研究生实践基地等20余个试验示范基地或产业研究院,组建了省级产业联盟3个、教学科研示范基地58个、国家级创新团队2个、省部级教学团队4个,满足学生的实践锻炼。

4. 科研成果

瞄准国际研究前沿,聚焦畜牧产业重大科学和技术问题,为推动畜牧产业的优质高效发展贡献“动科智慧”。构建了世界主要家畜全基因组遗传变异数据库、世界山羊和绵羊的参考基因组图谱;筛选了一批可用于分子育种的肉品质调控关键因子,率先培育出8种既高产又抗病的牛羊抗病育种新材料,创制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因编辑滩羊育种群体,培育出肉用性能突出的秦川牛肉新品系,在国内首次开展奶绵羊新品种培育并取得阶段性成果;建立了家畜泛基因组变异数据库和功能元件注释平台,创建了多组学解析家畜遗传性状的技术,发掘出一批具有重要育种价值的功能基因和分子标记;攻克了牛羊体细胞基因编辑效率低、基因编辑克隆胚成胎率低和良种胚胎生产效率低的三大瓶颈问题,创立了牛羊基因工程育种和扩繁技术体系;推动我国在牛羊遗传进化、牛羊基因编辑技术创新、家畜肌肉发育与脂质代谢机理研究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为逐步摆脱牛羊良种依赖进口的局面奠定了科技基础,对培育发展畜牧育种新兴产业、促进我国优质、高效畜牧业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发挥了引领作用。近5年,在《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Science Advances》《Cell Research》《Nucleic Acids Research》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一批研究论文,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1个、地方标准46个,出版专著53部。

5.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近5年,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培养硕士生372名,就业率达96%。随着国家“十四五”对种业的高度重视,行业发展空间及人才需求会不断加大,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毕业生可选择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所攻博深造或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亦或在国家部委、省市、地方等畜牧、农业的事业单位和行政机关从事管理工作;大型现代化农牧企业从事技术产品研发、推广、销售和管理等工作。

(二)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

1. 专业概况

20世纪40年代,我国动物营养学奠基人之一王栋教授在我校执教,在国内率先讲授“家畜饲养学”,并开展大量研究工作,奠定了本学科的历史基础。20世纪70年代,王和民、金公亮、卢得仁、霍启光教授等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校动物营养与饲料学科。1983年,在金公亮、卢得仁教授主持下,获准设立我国第一批饲料科学硕士学位授权点。经过多年建设与积累,本学科已初步形成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拥有一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领衔的高水平研究团队;并先后特聘中国工程院姚斌院士、谯仕彦院士加入学科队伍,推动了学科的发展。

学科紧密围绕国家畜牧业生产重大需求与学科发展前沿,在营养与基因互作、畜禽精准营养代谢调控机理,构建消化道微生物功能改造、碳氮磷减排与种养循环、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与生物智造、高效健康养殖关键技术体系等研究方向取得突出进展。肩负粮食安全、生态文明、乡村振兴、人类健康历史使命,本学科将以培育具有卓越科研创新能力的国际化顶尖人才为导向,继续围绕畜禽养分高效利用的代谢调控机理关键科学问题,持续研发饲料粮节俭关键技术,着力培养兼具全球视野、精研动物科学核心技术,且具备跨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我国农业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2. 核心课程

高级动物营养学、动物营养生理学、分子营养学、营养基因组学、营养表观遗传学、微生物营养学、动物营养与精准饲养、饲料学、智慧牧场导论、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题、饲料加工及检测技术等。

3. 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①政治与品德:有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思想品德良好、人格健全,热爱祖国与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专业兴趣:对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满怀兴趣与热情,愿投身该领域学习研究。

③基础学识:具备扎实生物学、化学等基础科学知识,助力理解动物营养代谢、饲料原理机制。

④实践本领:有实践能力,掌握实验操作、动物饲养管理等技能,可开展养殖实验、收集分析数据。

⑤沟通协作:动物营养研究常需团队合作,要能和团队成员、业界人士良好沟通,协同推进工作。

⑥创新与解决问题:专业发展会遇各类挑战,考生需有创新思维,能灵活提出新思路、解决实际问题。

4. 研究(学习)对象

①反刍动物营养:研究聚焦奶牛、奶山羊及奶绵羊等反刍动物生产体系,构建"饲料营养-消化代谢-生产性能-环境效应"全链条调控框架,系统开展碳水化合物平衡指数(peNDF/RDS)、乳成分合成的营养调控、肠道消化吸收与屏障功能、胰腺功能调控与小肠淀粉消化、肝脏糖脂代谢及高效糖异生、瘤胃微生物能量蛋白代谢调控等方面研究。

②家禽营养:研究学习对象聚焦“家禽精准营养与低碳养殖”,涵盖玉米、豆粕等饲料基础,以及消化道微生物互作、肠-肺交互与呼吸道健康、肠-骨元素内循环、肠道健康、胚胎发育等多维度生理与营养调控机制。

③猪营养:研究学习对象围绕“种母猪高效繁殖”,涵盖玉米、豆粕等饲料,涉及肠道健康、肌肉生成与猪肉品质,以及高效繁殖仔猪营养、种母猪科学管理、智慧养殖精准营养等关键环节。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学科拥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研究中心、国家级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家畜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111”学科创新引智基地等创新平台,建设有动物营养原理与调控、营养监测与安全评价、分子营养、免疫营养、微生物营养、低碳营养等6个功能实验室和世界领先水平的智能环控畜禽消化代谢实验中心,先进设备满足日常所有科研教学需求。

学科以陕西省动物营养与健康养殖科技创新团队为依托,建设有陕西省饲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略阳乌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饲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杨凌饲料工业协会、农业部饲料有效性评价机构等多个产业联动平台,拥有畜牧教学试验基地、家禽种养循环研究院、高繁母猪精准营养研发中心、奶山羊低碳高效养殖技术研发中心和奶绵羊(陕北、金昌)试验示范基地等8个教学科研试验基地以及36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学科同Alltech、Novus、Evonik、Jefo、大北农、现代牧业、铁骑力士、禾丰集团、君乐宝集团、赛科星集团、陕西石羊、陕西华秦、大禹生物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具有深层次合作关系,联合开展多项重要研究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

6. 科研成果

以奶畜消化道功能与乳成分合成的营养调控为核心,持续开展消化系统、胰腺、肝脏、乳腺一体化联动研究,为基于挖掘营养生理潜力的牛羊饲料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以家禽营养势为理念、家禽环境适应性与生产力提升为核心,形成了确定关键生理阶段、找寻关键营养物质、调控关键生产表型、应对关键产业问题的精准营养调控体系,为家禽精准营养与种养循环综合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奠定了基础,形成种养一体化的可持续发展新模式。以猪低蛋白日粮氮素高效利用为核心,通过淀粉源搭配与能量组分互作研究,解析肠道-肝脏-肌肉代谢机制,阐明碳氮适配调控机理,优化氮素利用效率。构建了畜禽消化道健康五环标准体系,解析了畜禽肠-肝、肠-肺、肠-肾互作表观遗传机制,为畜禽精准营养与新型饲料添加剂开发提供了方法学支持。科研对接契合西北地区畜禽生产的全新发展格局,创新缓解饲料粮短缺、绿色低碳养殖等新技术新方法,形成了成体系、可落地的畜禽高效健康养殖解决方案。高质量建设的君乐宝奶业研究院和略阳乌鸡产业发展研究院,助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校政企联合组建的大禹生物(西安)产业发展研究院,助力大禹生物在北交所成功上市。学科多篇研究成果发表于《iMeta》《Gastroenterology》《Advanced Science》《The ISME Journal》《Microbiome》等国内外知名期刊。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47项,荣获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本学科研究生就业率超过95%。随着国家对农业科技与畜牧业的持续投入,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的就业前景广阔,毕业生可选择到国内外知名院校所从事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或进行深造,在国家部委、省市、地方等畜牧、农业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在大型现代化农牧企业从事技术产品研发、管理和推广等工作,也可以在相关领域自主创业等。

8. 知名校友

李飞,兰州大学草地农业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全国动物营养指导委员会分委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甘肃省秸秆综合利用专家指导组成员、《草业科学》期刊编委。主要从事反刍动物营养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方向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57篇,其中SCI论文16篇,发表在Journal of Dairy Science、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Frontiers in Nutrition及动物营养学报等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甘肃省重大专项子课题等15项,获得省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二等奖各1项。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世界家禽科学学会(WPSA)会员、美国家禽科学学会(PSA)会员,兼任《Poultry Science》等期刊审稿人。主要从事家禽产品品质形成机理与营养调控、家禽消化道健康与营养调控方向研究。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12篇,发表在《Poultry Science》《Animal》《Frontiers in Nutrition》及《动物营养学报》等期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教育部博士点基金等10余项,获南京农业大学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一等奖、江苏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排名3)等荣誉。兼任《饲料添加剂学》《畜产品加工技术概要》等课程主讲教师,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30余人。

徐明,内蒙古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奶牛繁育与养殖技术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受邀担任Frontiers in Animal Science和Animals等杂志的审稿人,参与NASEM《奶牛营养需要》(第八次修订版)英文版翻译。技术推广方面,为呼和浩特奶牛和肉牛养殖科技服务团队成员,与多家企业进行技术合作,面向奶牛专业配方师和相关从业人员持续开展网络培训课程《奶牛日粮配制技术》、《奶牛配方软件使用》等课程。

韩进诚,商丘师范学院生物与食品学院教授,河南省高层次人才,河南省绿色功能饲料添加剂开发与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饲料饲草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和家禽学分会会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Poultry Science》和《动物营养学报》审稿人,河南农业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领域为家禽营养与饲料科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河南省科技厅项目1项、河南省教育厅项目2项。培养硕士研究生10名。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孙翔骁,禾丰股份西部区总监,全面统筹陕西、甘肃、云南等西部区域的业务运营与战略发展,直接管理西安禾丰、杨凌禾丰、甘肃禾丰、云南禾丰等多家子公司。其核心职责涵盖饲料生产、营销体系、技术服务和人才梯队建设,主导禾丰西部区“新苗培训计划”“PUP专业升级计划”等系统性人才培养项目。在业务创新领域,他深度推动反刍饲料数据化服务,担任关内区反刍事业线实证大赛指导委员,以料肉比、饲喂效益等实证数据优化客户方案,强化西部区技术服务标准化。同时,他长期深化校企合作,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共建实习基地,衔接产业与学术需求。

李骁勇,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西部大区总经理,宝鸡市乳业协会第三届会长。全面负责陕西、甘肃等西部区域奶牛养殖业务的战略规划、牧场运营及市场拓展;管理存栏超2.1万头的大型牧场,主导日产413吨原奶的规模化生产体系。在其管理下,宝鸡牧场采用全球先进的散栏式工业化养殖模式,实现喂养、挤奶、粪污处理全自动化,相关管理案例多次获《宝鸡日报》专题报道。

(三)特种经济动物饲养

1. 专业概况

2007年随着畜牧学一级学科设立了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本学科现有科教人员10名,其中教授(研究员)4名,副高职称3名,中级职称3名。专业以培养创新型、研究型、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人才为目标,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着力培养掌握现代动物科学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学科对促进动物健康、提高畜产品营养价值及卫生质量、保证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等诸多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生态效益;有利于推动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家庭农场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巨大助力。本学科主要围绕蚕(桑)、家兔、鹿、麝等特种动物种质资源与遗传育种、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挖掘与分子育种、营养调控与饲料研发、健康养殖等方面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依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蚕桑丝绸研究所及其基地、秦岭野生动物生物学研究中心、动物博物馆,开展鹿、林麝、羚牛、大熊猫、朱鹮等特种动物的遗传资源保护与健康养殖工作。

2. 核心课程

特种动物资源与养殖技术、特种经济动物研究进展、保护生物学、动物基因组学、动物繁殖生理与胚胎工程、高级动物营养学、现代畜牧业专题、动物生物技术专题等。

3.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经济动物方向依托国家级教学平台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农业农村部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型设备共享平台、秦岭野生动物生物学研究中心,具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群体遗传学等各个水平的研究条件和设施。蚕桑方向依托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陕北生态桑综合试验站、校县共建石泉蚕桑试验示范基地、国家基础平台家蚕和桑树种质资源库(圃)等研究和试验示范平台,建设了试验桑园(周至)、生理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植物组织培养室等校内平台,能够全面满足本学科教学、科研、实践等的需求。团队现保存桑树种质资源450余份,家蚕种质资源200余份,拥有家蚕饲养和品种选育等配套的人员、技术、场地、设备,能够承担全国桑蚕品种审定、地方蚕桑品种鉴定、特色品种选育、茧质测定、蚕桑历史文化研学等工作。

4. 科研成果

围绕家兔、林麝、双峰驼、马鹿等物种的起源和系统发育方面做了原创性的工作,相关成果发表在《The FASEB Journal》《Meat Science》《Microbiology Spectr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等国际知名杂志上,并荣获农业部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蚕桑方向主要围绕家蚕食性机制解析、家蚕特色品种选育、桑树倍性起源、桑树抗性种质创制等关键问题进行研究,选育蚕、桑新品种近百份,相关成果获国家发明奖1项,省科技一等奖2项,其它等级奖17项,通过国家审定品种3个,省级审定品种10个。近5年,围绕生产实践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开展研究,制定陕西省地方标准4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Molecular Plant》。

5.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特色农产品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提高生活品质的丝绸制品、裘皮等高档服饰和鹿茸、蜂蜜等保健品已逐步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消费品。特种经济动物产业的未来显示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前景。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新兴产业,并逐步成为农村经济一个十分活跃的新的增长点,在未来对于推进我国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五年我院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均在90%以上,就业前景广阔。

(四)水产

1. 专业概况

水产养殖学科始建于1993年,2000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年起依托水生生物学二级学科开展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2009年获批渔业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年获批水产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目前本学科拥有专任教师27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副研究员14人,96.3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56.5%的教师具有海外留学或访问背景,1人入选陕西省高层次人才计划,1人入选国家青年人才计划。师资力量雄厚,科研氛围浓厚,具备高水平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能力。

近年来,学科紧扣国家渔业发展战略和西北区域生态保护需求,围绕水生生物资源保护、健康养殖及渔业可持续发展等关键科学问题开展创新研究,致力于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体系。形成了以大鲵、多鳞白甲鱼、兰州鲇等特色水产动物繁育与生态养殖,秦岭细鳞鲑等特有鱼类遗传资源保护为代表的研究特色,在南水北调水源地生态安全、沿黄湿地生物响应与生态修复方面具有区域引领优势。

此外,在无公害渔药创制、鱼类脂质代谢调控机制、虾类种质创新等方向取得一系列突破,开发出纳米亚单位靶向浸泡疫苗,有效解决了水产疫苗大规模应用的技术瓶颈,并实现成果转化。           

2. 核心课程

包括《水生动物病害学研究进展》《水生动物营养研究进展》《渔业资源生物学》《水域环境保护》《现代育种技术》等核心课程,课程体系与产业需求紧密对接,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突出学术前沿与技术应用。

3. 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思想政治素质: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求上进,勤自省,具备我国公民应有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学术素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关注生物学热点和难点,对水产学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能够将水产学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善于解决水产学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术道德:尊重水产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遵循研究伦理,严禁剽窃他人成果,杜绝学术造假,将科学理论成果服务于民,贡献社会。

4. 研究(学习)对象

水产养殖专业主要研究水生经济动植物的遗传育种、营养调控、健康养殖、病害防控及水域生态修复等内容,涵盖资源保护、生态养殖、渔业环境监测与修复、渔药研发等前沿领域。研究对象包括鱼类、虾类、贝类、藻类等典型水生物种。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拥有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平台;“水域生态生物预警与环境修复”“生物源渔药基础创新研究与新渔药创制”“水产动物遗传资源利用与保护”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4个科研实验室平台,400多台实验仪器可以满足基础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实验的基本要求。建有观赏鱼养殖室、鱼病感染室、循环水养殖系统和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等,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具备良好的研究生培养和实践实训条件。

  

  


 

6. 科研成果

近五年,本学科获得省部级科技奖励5项,累计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含《ISME Journal》《Aquaculture》《Animal Nutrition》等国际主流期刊),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部分成果实现转化,如:碳纳米管载体免注射疫苗及其制备方法;抗病毒、抗虫、抗菌植物源活性分子及其衍生物的产业化应用。与中科院海洋所、海南南疆生物技术公司合作培育的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通过国家审定,成为我国南美白对虾育种领域的重要突破。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随着国家对渔业资源保护日益重视、水产养殖绿色转型不断推进,社会对高素质渔业科技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本学科毕业生可在各类科研院所、涉农高校从事科研教学;在渔业管理机关(农业农村部、各级渔政、检疫、环保部门)从事管理与技术推广;在渔药、饲料、生物科技企业从事研发、技术支持与运营管理;在创业方向涵盖生态水产养殖、特色渔业开发、智慧渔业系统建设等新兴产业领域,具备广阔的就业前景和良好的发展潜力。

(五)畜牧

1. 专业概况

农业硕士(畜牧)以畜牧全产业链、价值链为核心,依托省内外畜牧行业龙头企业、畜禽养殖场等生产实习和研发基地,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目标,立足实践,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专业学位人才,结合畜牧行业的创新创业和产业发展需求,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的畜牧学基础理论和综合职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高层次人才。设有畜禽遗传育种技术与推广应用、畜禽高效安全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发、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及应用3个培养方向;畜禽遗传育种技术与推广应用方向致力于提升畜禽生产性能和经济效益,主要围绕经济性状表型的精准测定、遗传评估、分子标记开发、基因组选择以及良种繁育等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畜禽高效安全健康养殖关键技术研发方向旨在提升养殖效率和环境可持续性,主要围绕动态营养精准调控、全程高效绿色健康养殖、畜舍环境优化以及粪污资源化利用等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智慧牧业科学与工程技术研发及应用方向依托畜牧学科,联合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农业工程、兽医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以及农业经济管理等6大优势一级学科,积极开展面向智慧畜牧业的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

主要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猪、鸡、牛和羊等家畜遗传、生长、繁殖、代谢等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可运用于畜禽生产实践的专业技术,从而为人类提供质优量多的畜禽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蛋、奶需求。掌握畜牧产业国内外发展动态,具备新技术研发、调查研究、推广应用、良好的组织管理与执行能力。

本领域主要为养殖技术研究、应用、开发、推广和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扎实的动物遗传与繁殖、动物生理生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等基础知识,掌握动物育种与繁殖调控、动物生长发育规律、动物营养调控与饲料生产、动物产品高效安全生产与质量控制等技术的综合职业技能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人才,以及能够在相关政府部门、生产企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等从事管理、教学、研究和开发工作的高级人才,发展前景广阔。

本领域的优势主要在于能够将宽基础与强专业有机结合,使学生具备扎实严谨的科学理论素养和动手能力,同时本专业在实现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现代畜牧业、推动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2. 核心课程

动物育种原理与方法、动物繁殖理论与生物技术、动物营养与饲养学、畜禽生态与环境控制等。

3. 学习本专业的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思想政治素质: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求上进,勤自省,具备我国公民应有的最基本的政治素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学术素养: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关注畜牧学热点和难点,对畜牧学科学研究具有浓厚兴趣。能够将畜牧学理论与生产实际有机结合,善于解决畜牧学生产实际中存在的问题,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

学术道德:尊重畜牧学学科及相关学科知识产权,尊重他人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和学术成果,遵循研究伦理,严禁剽窃他人成果,杜绝学术造假,将科学理论成果服务于民,贡献社会。

4. 研究对象

畜牧专业的研究对象是猪、鸡、牛和羊等家畜,主要任务是在认识和掌握猪、鸡、牛和羊等家畜遗传、生长、繁殖、代谢等规律的基础上,创新可运用于畜禽生产实践的专业技术,从而为人类提供质优量多的畜禽产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肉、蛋、奶需求。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畜牧领域的培养方式要求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推动达成科学技术服务畜牧产业的目的。畜牧专业涉及的研究领域广泛,学院可提供多个研发平台保证试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科研成果的广泛推广应用。学院现有家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现代牛业生物技术与应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动物科学实验教学中心3个国家级科研平台,以及国家肉牛改良中心、动物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重点实验室、陕西省肉牛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奶山羊养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饲料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中心,同时拥有校级反刍动物遗传与进化研究中心、肉牛研究中心和饲料营养科学研究所等。另外,科研实践基地有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广西金陵农牧集团实践基地、洛川养猪试验示范基地、畜牧教学试验基地、金昌-延安肉羊试验示范基地、肉牛试验示范基地和陇县奶山羊试验示范基地等,可为畜牧专业学生提供多个科研和实践平台。

image.png  image.png

6. 科研成果

近年来,本学位点科研项目和经费实现了显著的突破和提升,近5年获批国家级项目96项目,获批总经费突破3.4亿元,科技成果受到业界的广泛认可,获得国家级省级奖励18项目,科学研究实现数量与质量双突破,畜牧领域的研究生在动物遗传育种、营养和繁殖方面进行了多项研究,例如在遗传育种方面,筛选出“安秦”“和安秦”等优势杂交组合,选育出秦川牛肉用新品系;培育了元生爱特奶绵羊新品种,创制奶绵羊新种质资源并大规模示范推广,西农大“双羔滩羊”品系通过鉴定。在繁殖方面,进行了壳聚糖、庆大霉素和维生素C对猪精液常温保存效果的研究,褪黑素对奶山羊精原干细胞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等;在营养方面,研究了不同哺乳方案对犊牛生长性能、血液参数及瘤胃发育的影响等。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畜牧业不断发展及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畜牧行业的发展水平获得极大提升,且畜牧兽医专业将成为中国最有发展前景的9大专业之一,需要大量的动物科学专业人才,人才紧缺。畜牧专业就业前景广阔:在高等院校、科研所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在政府、事业单位从事动物资源调查、动物保护等相关的工作;在畜牧相关企业从事产品研发、技术推广、生产经营和管理等工作;部分硕士毕业生继续深造,大部分在国内双一流高校或国外知名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近5年,畜牧专业培养硕士生406名,就业率达96%以上。

8.  知名校友

李诗颖: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15级届畜牧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渭南市华州区副区长,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六)渔业发展

1. 专业概况

水产学科创建于1993 年,2000 年开始招收本科生。2003 年起在水生生物学二级学科培养硕、博士生。2009 年获批渔业专业学位硕士点,2011 年获批水产一级学科硕士点;现有专任教师22 人,其中教授6 人、副教授13人,95.4%的教师拥有博士学位,54.5%的教师拥有海外学习经历,1人入选陕西省人才计划,1人入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近年来,本学科瞄准领域重大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不断强化专业教育和社会服务能力,朝着以产学研紧密结合为特色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学科发展目标不断奋进。研究方向有4个:水产医学、水产动物营养饲料学与健康养殖,水产动物遗传资源利用与保护和水域生态学。围绕西北地区渔业高质量发展和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在多鳞白甲鱼、秦岭细鳞鲑等特色土著鱼类遗传资源、人工驯养与繁殖和生态养殖,

及南水北调水源地和沿黄湿地生物预警体系构建等方面形成鲜明特色;在无公害渔药创制、鱼类脂质代谢机理及调控、虾类育种等方面形成显著研究优势,创制的纳米亚单位靶向浸泡疫苗,突破了渔用疫苗大规模免疫的技术瓶颈并已成果转化。

2. 专业核心课程

水生动物病害学研究进展、高级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学、渔业资源生物学、水域环境保护等。

3. 考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

①具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②对水产专业的兴趣和热情:对水产养殖有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愿意投身于相关领域的学习和研究。

③基础科学知识:具备扎实的生物学等基础科学知识,有利于理解水产养殖基础理论和技术原理。

④实践能力:具备实践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技能、观察和记录能力,能够进行水产养殖试验研究,并进行数据收集和分析。

⑤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在水产专业中,往往需要与团队成员、教授和业界人士进行合作与交流,因此具备良好的沟通和团队合作能力十分重要。

⑥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水产养殖业会面临各种挑战和问题,考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能够提出新颖的观点和创新的解决方案。

4. 研究(学习)对象

①水生生物:水产专业研究的核心对象是水中生活的各种水生生物,如鱼类、贝类、甲壳类、藻类等。研究内容包括它们的生物学特性、生态习性、繁殖行为、遗传背景等。

②水产资源:研究水产资源包括对水产物种的种群数量、分布范围、资源动态、捕捞量等方面的研究,旨在了解水产资源的利用状况、保护需求以及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③水产养殖: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包括各种水产养殖动物的种苗培育、养殖方法、水质管理、饲料配方、疾病防控等方面的研究,以提高养殖效率和经济效益。

④水产生态环境:关注水产生态系统的健康和保护,研究水体环境质量、水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态链关系以及人类活动对水产生态环境的影响等。

⑤水产管理与政策:涉及对水产资源的管理和政策制定,包括渔业管理、水产保护区的设立、渔业法规的制定等方面的研究。

5.  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拥有动物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平台;“水域生态生物预警与环境修复”“生物源渔药基础创新研究与新渔药创制”“水产动物遗传资源利用与保护”和“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4个科研实验室平台,400多台实验仪器可以满足基础生物学实验、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现代生物学技术实验的基本要求。建有观赏鱼养殖室、鱼病感染室、循环水养殖系统和循环水生态养殖系统等,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安康水产试验示范站,完全能够满足水产养殖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需求。

image.png   image.png


6. 科研成果

近五年,本专业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在《ISME Journal》《Microbiome》《Animal Nutrition》《Aquaculture》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3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其中水产动物病害防控团队“碳纳米管载体免注射疫苗、制备方法及其在制备水产免疫苗种中的应用”和“抗病毒、抗虫、抗菌植物源活性分子及其系列衍生物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成功转让,合同总金额达到1501万;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及海南南疆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经过近10年的合作研究,成功培育出我国首批国审凡纳滨对虾新品种“科海1号”。王高学教授牵头完成的《杀灭鱼类单殖吸虫天然活性分子的发现、作用靶点及构效关系研究》荣获陕西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7. 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随着全国渔业资源限制捕捞,各级政府渔业专业管理人员严重缺乏,水产养殖业会成为朝阳产业,对技术和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多,特色明显的水产养殖专业毕业生前景会越来越好。学生毕业后可到各级教学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或进一步到国内外著名大学、研究所深造;也可到国家部委、省、地等渔业行政机关、水产技术推广站、渔政监督管理站、动物检验检疫部门等党政机关工作;以及名优特水产品良种场、养殖场、繁殖基地和饲料公司等行政、事业和企业单位从事生产经营、研发管理等工作;也可以在相关领域自主创业等。

8. 知名校友

孙洁洁:女,1989年生,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现任大连海洋大学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实验室副主任。主要从事水产动物免疫学研究,在免疫识别、免疫激活和免疫负调控机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主持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主持国家重大研发计划项目子课题1项、辽宁省高校创新人才项目1项、辽宁省教育厅青年科技人才“育苗”项目1项及大连市优秀青年人才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Journal of Immunology、iScience、PLoS Pathogens、Frontiers in Immunology、Journal of Biology Chemistry、Journal of Virology等期刊发表SCI论文24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项。

三、实验(实践)日常

高质量牛奶对保障国民营养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瘤胃微生物是继宿主遗传背景、日粮、管理、生理状态之后,影响奶牛泌乳性能的主要因素。硕博研究发现瘤胃可遗传微生物位于微生物群落核心生态位,通过调控瘤胃发酵效率影响奶牛泌乳性能。其中可遗传Prevotella.bryantii具备提高瘤胃丙酸型发酵,降低甲烷排放的潜力。而宿主rs43470227和chr25:11177多态性可作为筛选高泌乳性能、高瘤胃发酵效率奶牛的SNP标记,为奶牛的高效低碳养殖和选育提供理论依据。在探索和分析的过程中,我切实体会到时间规划、与导师高效沟通、和同门紧密协作,对科研推进的重要性。

 

——张晨光 【2021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回首硕博求学历程,仿佛一场跨越山海的跋涉。试验之初,面对未知的试验结果,内心也经历过一段忐忑不安的历程。在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导下,我们以完善奶山羊饲料精准营养数据库为目标,系统探究了玉米加工方式影响能量利用效率的作用机制。随着试验的稳步推进,那些最初的担忧逐渐转化为坚定的科研信心。尤其令我自豪的是,该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奶山羊生产实践,为提升饲料转化率、改善养殖效益提供科学支撑。这种“从实验室到牧场”的价值传导,切实践行了服务农业现代化的使命,印证了科研价值必然根植于理论与实践的交汇点。

 

——苏晓东 【2021级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围产期奶牛容易出现负能量平衡,严重时会导致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下降。胆汁酸不仅可以作为脂肪乳化剂,还可以作为信号分子来调节机体代谢。团队先前围绕在不同淀粉水平日粮的基础上补充胆汁酸的研究,揭示了胆汁酸可有效改善奶山羊乳脂率并阐明了具体机制。基于此,我们通过奶牛围产期补充胆汁酸,进一步证实了胆汁酸在改善乳脂中的重要作用,并发现胆汁酸可通过显著提高围产后期奶牛血浆次级胆汁酸比例进而降低β-羟基丁酸浓度,从而改善整体代谢状况。本试验初步探究了胆汁酸对围产期奶牛生产性能和健康状况的营养调控和作用机制。通过试验我直观地感受到了深入研究畜牧方向的重要意义,试验结果的差异更加激发了我进一步探索其背后机制的欲望,这些将是我未来学习和研究中持续前进的关键。

——李磊 【2022级畜牧专业硕士研究生】

三年的时间匆匆而过,如今即将离开西农这个温暖的大家庭,奔赴工作岗位,内心感慨万千。这里有我最敬爱的导师,最靠谱的工作伙伴,最知心的朋友,最爱的校园生活。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作为“农学人”的责任,接受了更为专业的知识教育。从乌鸡胚胎的孵化,育雏期的精心管理、疫苗的注射、日常的饲养等,我们在生产一线充分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积极运用于实践。生逢盛世将不负盛世,生逢其时必奋斗其时。希望更多的有志青年加入动科,在新时代、新征程建功立业,贡献动科学子力量。

 

——张淑雅 【2020级畜牧专业硕士研究生】


四、校友寄语

1. 张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12届动物营养与饲料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现任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教授】

寄语:我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12届博士毕业生张林,毕业多年,时常感念母校的培养之恩。那些年恩师们的谆谆教诲、学术报告的求知若渴、实验室的忙碌身影,至今仍萦绕心头,成为滋养我学术生命的源泉。欣喜地看到,如今的动科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跻身一流学科行列。在此,我诚挚期待更多优秀学子来这里实现人生梦想,秉承“畜德自牧、富饶天下”的院训精神,在破解生命密码、保障畜产品安全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用科技开创畜牧业新未来!

2. 李骁勇【2014级畜牧学硕士,现代牧业(集团)有限公司,西部大区总经理】

寄语:西农良好的学习氛围和老师们严谨的治学态度,给我很多积极的影响。毕业后各地工作几年,在追求知识与成长的道路上,我又选择在2014年重回西农攻读硕士,这不仅是一次学业的提升,更是一次对自我潜能的深度挖掘。在西农与行业精英同行,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将前沿科研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在这里,既能汲取学术养分,又能拓展职业视野,为个人发展注入持久动力。西农的学习经历助我突破专业瓶颈,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选择西农,是选择责任与机遇并存的新起点。

3. 吕瑞凯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科技学院2008级动物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现任华中农业大学校团委副书记】

寄语:2003年9月,18岁的我在国家助学金的资助下、背着行囊、人生第一次坐火车,来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报到的时候,从未想过我会在离开杨凌的火车上哭得泪流满面。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你可以学到济世安民的专业知识,可以养成谦虚严谨的治学态度,可以拓展放眼世界的博大胸怀,可以收获纯洁无暇的师生情谊,这些都必将成为你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功不唐捐,玉汝于成;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只要你愿意,母校可以送你去你想去任何的地方,助力你成就所有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