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6 草业与草原学院专业解读
一、院长寄语

院长简介:杨培志,男,1977年4月生,河北省故城县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林草科技创新领军人才,陕西省三秦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池学者特聘教授,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站长,中国草学会理事,中国草学会牧草育种委员会副主任,陕西省林草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西藏拉萨市净土健康草牧业专家工作站专家。
寄语: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学专业可追溯到1942年,我国草原科学奠基人王栋先生在我校开展牧草学的研究工作。1984年招收研究生,2003年和2011年先后获批草学硕士点和博士点,2019年获批草学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是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和陕西省重点建设学科。2018年成立学院后,学科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现有教职工60人,其中教师44人,其中教授(研究员)10人,副教授(副研究员)25人,讲师9人。
我校草学学科立足西部,聚焦生态建设和草业发展战略需求,面向草学国际前沿,旨在培养具有坚实基础理论、系统专业知识,三农情怀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术精英、技术领军人才和行业管理人才。在培养过程中,贯通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构建了有利于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的课程体系;充分利用了黄土高原草原恢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牧草产业技术体系榆林综合试验站等研究平台,形成了教学与研究一体化的培养模式。经过多年的努力,本学科在草种质创新与逆境生物学、草地恢复理论与技术、人工草地建植与利用等方向研究生培养成效显著,为草牧业的发展及国家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可持续实施等培养了专业技术人才。
欢迎各位有志青年报考草业与草原学院研究生。
二、专业解读
草学
1.专业概况
我校草学学科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学科立足西部,设置草类植物逆境生物学;青藏高原草种质资源研究;牧草栽培与利用技术;黄土区草地恢复理论与技术等4个学科方向。形成从事牧草逆境机理、种群生态和牧草加工利用基础研究,从事草地利用、牧草育种及栽培技术应用研究,配套完善的学科团队。目前,旱区主要牧草与饲料作物逆境机制研究水平国际先进行列,黄土高原草地修复系统定位研究优势突出、特色鲜明,人为干扰对草原微生物影响机制研究水平居国际领先。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多年聚焦“三农”问题,强调要发展青贮玉米、苜蓿等优质饲草料生产;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推动农业农村绿色发展;扩大退耕还林还草,稳步实施退牧还草,实施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等。在推动草牧业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我院肩负了培养草业领域拔尖创新人才、推进草牧业科技创新、服务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历史使命。因此,本专业发展前景较好。
2.专业核心课程
目前开设的硕士核心课程包括草业科学研究方法、草地资源类型学、牧草种植资源学、草地生态学原理、牧草种子生理学、高级草类植物遗传与育种学、现代草坪学等,博士核心课程包括草地生物学前沿、草地农业系统学等。
3.科研实验(实践)条件
自2018年学院成立以来,在南校区新办公楼规划建设了创新实践等三个平台,改造升级了5个实验室、牧草及草坪草标本区(200亩)和科研智能温室(1200平米),极大的改善了学院教学与科研的硬件条件。拥有“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宁夏云雾山国家级草原自然保护区”科学观测研究站,陕西长武、安塞2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国家牧草产业技术体系-咸阳综合试验站、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黄土高原草原恢复与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推广的学科平台与人才培养体系。
4.科研成果
“十四五”期间,依托国家和省部级平台,我院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区域联合基金重点项目,科技创新2030生物育种专项课题等120余项,获批国审品种1个,发表论文300余篇,获批专利12项,获省部级成果奖5项。
5.就业方向及就业前景
农林高校贯彻落实十九大精神,聚焦国家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和草牧业发展关键问题,为了培养草学专业的高水平人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山西农业大学和四川农业大学等先后成立了以草学为主的草业学院。随着学院数量的增加,未来高学历、高层次的草学研究生型人才资源从事教学科研岗位将有较好的就业前景。随着国家及地方林业和草原局的成立,林草局及下属事业单位的招聘将进一步拓宽草学专业毕业生选择事业单位就业的渠道。此外,本专业毕业生在农业基层单位、社会公关事务部门及建设单位等均可从事草业技术推广、环境美化和生产管理等方法的工作。
三、实验(实践)日常
在探索的旅程中,明确方向比盲目奔跑更重要。找到你真正热爱的领域,锚定目标,这是持续奋斗的基石。请勇敢打破学科壁垒!交叉地带往往蕴藏颠覆性创新的沃土,它能为你打开全新的视野和机遇。不要惧怕踏入新的研究方向或承担多重任务,这看似压力,实则是锤炼综合能力的熔炉。我的体会是:每一次跨界的尝试、每一个并行的挑战,都在拓展认知的边界,压力终将化作多维成长的力量。相信自己的潜力,拥抱不确定性,学术的精彩往往诞生于探索的交叉点上!山就在那里,勇敢去攀登属于你们的独特风景!
——余舟昌【2021级草学博士研究生】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一直是我们草学人的使命,也是实现“草创大业,绿美江山”口号的动力来源。为了深入研究退耕还草和沙漠化防治,我们经常前往陕北的黄土高原地区进行野外实验,采集样品。然而,样品的采集往往需要依赖于基础课本中的知识,导致我们在具体操作中难免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我还记得自己在“菜鸟赛季”时,负责使用打土钻进行样品采集。虽然这个任务是我的职责所在,但我常常根据自己的理想状态调整入钻角度和深度,结果却发现实际操作与课本标准存在差距。因此,一些前辈对我进行了批评和指导。通过这样的实践,我们草业学子得以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以更好地成长为新时代的草学人。
—— 阿合江·赛力克【2022级草学硕士研究生】
各位师弟师妹们,欢迎踏上这段充满挑战与收获的旅程!在此我分享几点读研心得:主动沟通是金:多与导师、师兄姐交流,明确方向,大胆提问,别让问题积压;拥抱“不确定性”:实验失败、数据异常是常态,将其视为探索的必经之路,培养从挫折中学习和快速调整的韧性;打好基础,步步为营:精读文献、规范实验记录、掌握核心技能,这些“笨功夫”是未来创新的基石;管理好时间和心态:科研非一日之功,制定计划,劳逸结合,关注身心健康,学会在压力下保持专注与平和;寻找属于你的“火花”:在深耕课题之余,保持对领域的好奇,参加学术活动,找到真正让你兴奋的研究点。
这三年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思维、能力和品格的锻造。相信自己的潜力,享受探索的过程,路在脚下,步步为营!
—— 谢浦航【2022级农艺与种业硕士研究生】
四、教授寄语

张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草业与草原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寄语:摇曳的青草是教科书,脚下的沃土是实验室。愿你们以国家需求为己任,以基础理论为笔,以技术革新为犁,在草学的沃土上耕出新的成果,为支撑草业及相关产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食物安全贡献力量!